與時間賽跑
1987年12月7日,星期一。
交通銀行信貸二部副經理老湯剛剛得到可以發行融資債券的消息,渾身細胞驟然興奮起來。這是一位軀體結實、抬手動腳都透露著無窮精力的中年人,他的腦子像電子計算器一樣儲存著許多工礦企業銀箱里的“庫存”。此刻這些“庫存”疾速地在他眼前滾動式閃過,突然間在上海有色金屬總公司的牌子前定了格。他立刻抓起電話撥號。
與客戶打交道,他牢記銀行的一條原則:信守金融道德,遵從信用法則,不對兄弟銀行作反宣傳。當然,他絕不會傻乎乎地問他們是否已經與哪家專業銀行達成何種協議,他只需問,是否依然急需頭寸?是否愿意委托我們發行融資券?聽到肯定的回答后,老湯頓時消失了該吃午餐的饑餓感,只想立刻按約趕赴有色金屬總公司去洽談發行融資券的具體事宜。交通銀行的遠景規劃里,是要讓信貸員乘小車子去和客戶打交道的。驅動了四個輪子,一下子抓回來幾百萬,當然快捷而又上算,但現在還沒有這個條件。沒有就乘公共汽車!幸而有色金屬總公司的經理們十分欣賞公共汽車送上門來的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待在辦公室里候著他。雙方當即商定如下幾件事:起草雙方發行協議書;辦理會計事務所會計報表公證;填寫發行融資券的申請報告;明確發行額度、利率、期限、面額和總金額、是否可以轉讓以及發行日期……
商定時間是3點30分。
如果說資金實力、服務態度、速度和效率就是金融信譽的話,那么老湯在這幾個小時里已經為自己銀行贏得了一分??少F的一分!
就從這一分開始,老湯和他們信貸二部的同仁們繼續創造得分的紀錄。保存下來的這份工作日志,給他們當時的行動一一定了格:
12月8日,星期二。雙方完成融資券形狀、圖案、色彩的設計,然后分頭聯系承印的印刷廠。
12月9日,星期三。雙方草擬發行的有關文件,分別報請交通銀行和有色金屬總公司主管部門審批。
12月10日,星期四。審批完畢。立即送交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行政管理處審批。
12月11日,星期五。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行政管理處要求補充呈報發行融資券的可行性報告。
12月12日,星期六。上午12時正,金融行政管理處下達批準文件,并當場決定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時間和地點。
12月13日,星期日。下午3點正,上海有色金屬總公司發行融資券的新聞發布會如期舉行。
12月14日,星期一。融資券正式對外開柜發行。
12月15日到16日,星期二、三。融資券發行完畢。
12月17日,星期四。上海有色金屬總公司開始使用這筆融資資金。
前后一共9天,216個小時。發行金額是2950萬元,期限9個月,月息5.7‰。
從未見到過的高效率,使上海金融人士目瞪口呆!時任上海市市長江澤民曾經在某次會議上嚴厲批評126顆圖章的漫長公文旅行,所以,這效率在金融界之外也是引人注目的。
13日那一天,交通銀行三樓貴賓接待室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隆重而又熱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羅時林、有色金屬總公司總經理都應邀出席。羅時林,作為中央銀行的代表,白皙而又寬廣的前額發著光,還沒有消逝的青春活力似乎都煥發出來了。他對這次融資活動做了相當高的評價:“這次活動,證明在我國發行融資券是可行的。這對于提高融資效益,改變整個資金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平衡整個資金的供求矛盾,改變吃大鍋飯的現象,無疑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尤其值得高興的是,這次發行開始的時候,對交通銀行,我們不是第一個批,但交通銀行做到了第一個發,第一個用,體現了交通銀行在競爭中以優質量和高效率取勝的服務精神……”
上海有色金屬總公司總經理既興奮又不安。興奮的是時間已經到了12月中旬,頭寸這么緊,就是向銀行貸款,也不可能這么快到手使用。再說,他們也節約了資金的支出。正常的利息是月息6.6‰,如今只要5.7‰,省下了20萬!他的不安,是面對被自己背棄了的那家專業銀行,訥訥地,像道歉,更像解釋,“……是的是的,我們最早是同你們約時間商談的。可是……交通銀行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我們的思想還沒有轉過彎來,他們就把事情辦好了!你看看,真想不到……”
發揮股份制優勢
在與有色金屬總公司建立業務往來的這個回合中,交通銀行確實贏了漂亮的一仗。雖然,對于交通銀行來說,CD是自己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招數,但是,從交通銀行這樣一家老資格的城市綜合銀行來衡量,僅僅依靠這種辦法來推動資金充分發揮其功能,催促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更有效地發展,顯然是不夠的。而最積極、最穩妥的辦法,是充分發揮交通銀行股份制的優勢,向社會征股,并且要把重心放在征集大股東上,而不是數萬元的小股東。唯有采取巨額進出的大行動,才能攪動、改觀上海整個金融格局,讓資金在橫向流動中,將這個“橫”字的文章做足,為形成全國性的資金市場創造條件。
交通銀行的第一家分行即上海分行,一開始就將目光投向大股東,即上海大企業。他們也從國家大企業中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溫暖,像中國石化總公司、上海石化總廠、虹橋石化公司、久事公司、上海電力局、錦江集團等,就幫他們籌集到了1個億,加上中央、地方各給予的2.5億,共6個億以外,市房地產局也以2000萬元作為房產折價入股。不過,對于一家銀行來說,這種拼拼湊湊的6億本金,能辦成什么大事呢?爭取輿論支持當然需要,但業務初創時期,更有效的是真金白銀的實力。而真金白銀,不可能一蹴而就,依靠的是逐漸的笨拙的韌性推進的辦法。他們分頭到市計委、市經委、市建委、市財辦、市外經貿委等領導部門去做匯報,爭取支持,然后到市各有關局、集團公司和大企業去,或者請上門來,介紹交通銀行的性質、任務、和他們間的關系,以求理解和支助……
社會資金總量就是那么多。就因為這一目標,賦予了這一場在夾縫里左頂右撞、搶占早已被人占領的地盤的競爭的深層含義,一個金融工作者的內在素養與潛在力量,更多的是從這些地方展露出來的。交通銀行的同仁們,借助它,喚醒了上海干部群眾中一度被淡化了的金融意識,復蘇了潛在的金融實力,使這個東方第一大都市、當年的遠東金融中心,很快體現出中國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城市都無與倫比的大能量,自信地向世界宣告:上海到底是上海!
(未完待續)
作者:俞天白
(1937年出生)
浙江義烏人,著名作家。著有長篇小說《大都會》、《金環套》、《大贏家》等,長篇報告文學《上海:性格即命運》,散文隨筆集《最后一輪太陽》等。 中篇小說《兒子》獲上海市第一屆文學作品獎,《大上海沉沒》獲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市40年優秀小說獎、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獎、國家新聞出版署與中國作家協會“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長篇小說《大上海漂浮》獲上海市1992年-1993年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