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旱”是山西的基本氣候特征,干旱已日趨常態化?;谑∏楹蜌夂颥F狀,急需將旱作節水納入常規運行的大方略之中,加大科技創新支撐,建立一套科學的、與之相適應的防旱、御旱、抗旱的旱作節水農業發展預定機制和操作系統——
發展戰略現狀
旱作節水農業基本涵蓋了山西農業的全部。長期以來,根據山西省一系列文件精神,涉農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全省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但由于山西特殊的資源特點、經濟結構及長期歷史欠賬,旱作節水農業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整體上仍然滯后,基礎仍然脆弱,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缺少全局性戰略,即缺少一個站在全局高度的清晰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面對資源衰竭、環境惡化等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多處于被動應對的狀態,多是從部門視角確定發展規模和發展模式。各個方面的規劃相互間不協調,甚至相互矛盾,執行起來顧此失彼,難以權衡和操作。
⒈對現代旱作節水農業科學內涵認識不足
通常情況下,對于旱作節水農業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傳統農業層面上。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改變傳統觀念,真正科學認知現代旱作節水農業。現代旱作節水農業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旱耕地種植業,而是影響經濟發展,涉及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的,包括農、林、牧及其產業化的大農業,重要性、復雜性、系統性和長期性是其主要特征。旱作節水農業的范疇已涉及產前、產中、產后及其多個相關的學科;功能已經從保障食物供給的單一目標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元目標轉變;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先進裝備和農民素質的提高,必須依靠社會服務體系、農產品加工和市場體系、支農工業體系等的完善和支撐。
⒉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缺少大部門機制
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使旱作節水這么一個必須整體考慮的系統工程被肢解開來。盡管有些相關部門做規劃時也涉及大農業的內容,但由于分工及職能所限,又缺少大部門機制,不能統籌規劃,實際工作中很難有機地協調和配合,往往各自為政,重復多,浪費大,效率低,所以很難談得上科學發展。
發展戰略思考
旱作節水農業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應該立足建立一個安全、高效、持續、科學運轉的協調發展大系統;基本原則是統籌地方利益和國家需求,統籌現實基礎和引領未來,統籌當前效益最大化和資源的永續利用;發展方式是根據水土等自然資源承載量所決定的內涵式發展。
農業生產既依賴也受制于自然資源的稟賦條件,發展山西旱作節水農業,耕地和水資源承載量是兩大限制因素。根據經濟學木桶短板理論,旱作節水農業發展不可能補齊也不能超越這兩塊短板的限制,只能通過科技加固甚至拉長這兩塊短板實現外延擴張式發展。
⒈關于水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的適度規模
山西省全年平均降水量508.8毫米,水資源總量123.8億立方米,人均、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6和1/9,農業用水多年平均為41.55億立方米,占全省年平均總用水量的60%。雖然山西啟動了興水戰略,實施六大水利工程,但水資源保障能力仍不會有根本性改變,供求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農業用水比例不應該也不可能得以提高,預計2010年農業用水比例將維持在55%左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水資源有償使用機制的完善,農業將受到市場經濟的挑戰以及與工業、城市、生活用水的空前競爭。其用水的原則必須從“以需定供”轉變為“以供定需”。按“十二五”計劃期內山西年總供水能力保持在75億立方米,農業用水比例保持在55%,實際農業用水量仍然只有41億立方米左右。因此,在考慮農業發展的時候,一定要明確這個前提,要建立與這一承載量相適應的農業總體規模與結構。對于水資源我們不但要考慮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還要考慮改善生態環境、農業可持續發展及資源的永續利用即水資源安全。
⒉關于耕地資源和糧食安全
根據山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年耕地面積將穩定在5 500萬畝左右,即使盡最大努力,2015年也只能使耕地面積達到總量的動態平衡。我們認為制定各類規劃指標時,將耕地資源放在5 500萬畝零增長的水平上比較切合實際。
山西耕地資源的現實已經勾劃出糧食生產的基本框架。糧食生產最主要的生產要素耕地和水資源山西都處于短缺狀態,糧食播種面積和農業用水將呈遞減趨勢,最樂觀的估計,也不過是動態平衡零增長狀態??紤]生產條件改善和科技進步,“十二五”計劃期內糧食畝產年均遞增2.0%是可能達到的。根據人口、糧食面積、單產測算,糧食自給率2010年為71.6%,2015年為73.1%(考慮報酬遞減規律影響,實際自給率應略低于該水平)。所以我們也只能承擔較大的風險,將糧食自給率定在70%的安全線上,差額部分由省外調劑,實際上是用糧食虛擬水的形式補充山西水資源的不足。
適度規模發展糧食生產,既是從山西作為全國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大局考慮,以大規模輸出煤焦電的形式輸出水資源,用調入部分糧食的形式補充水及土地資源的不足,合乎情理;也是從全省生態安全考慮,并給調產留有余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應將山西糧食的供需平衡置于經濟一體化和開放的大系統之中,這樣有利于保障適度規模的安全性。
⒊關于生態安全
現階段,生態安全主要包括國土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山西綜合評估區域生態水平指數為40.06,排全國第27位,生態系統的諸多方面赤字運行,生態抗壓力幾近崩潰的邊緣,成為山西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它已不僅關乎發展,而是關乎興衰和存亡。所以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要以生態環境為基礎,使經濟與生態相統一并協調發展。為此必須遵循兩條原則:①資源交換和合理配置原則。在充分和合理利用緊缺資源的同時,也可以用部分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外部調入,以替代交換的方式補充水資源、耕地面積的不足。實現資源的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的補償機制,有效緩解生態壓力。②經濟規模適度和經濟結構合理化原則。將水資源、耕地資源利用規模、糧食安全標準制定在以生態安全為底線的適度規模上。既要符合生態安全要求,又要適應經濟發展與消費的需求,以此調整產業結構,使農業產業在生態安全的框架內協調發展。
為了隨時掌握生態安全信息,準確認識生態環境狀況,了解生態安全格局演變過程,提高生態環境安全意識,便于政府規劃、實施和調控生態環境管理對策,保障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盡快研究建立和完善山西省生態安全指標體系。
⒋關于產業結構
農業產業發展必須與當地自然條件相適應。山西地處東部平原向西部高原過渡,東南部濕潤農區向西北部干旱農區過渡的區域,既不能以水熱條件好的東部農區的發展模式來指導農業發展,過分強調糧食生產,也不宜以西部干旱農區的發展模式,硬性規定超越最低糧食安全線的還林還草面積,過快地強調畜牧業生產。調產要以水資源、糧食、生態安全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前提,以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目的。
①調整種養業結構。畜牧業主體必須由耗糧型向草食畜轉變,飼養方式由傳統的放牧型向節約型舍飼和半舍飼轉變,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種養生態鏈。②種植業內部應實現從“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作物由單一糧食作物向糧飼兼用作物轉變,向功能食品作物轉變。要進一步擴大玉米生產,提高糧食總產,促進畜牧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制種業的發展。③所謂的小雜糧“雜而小”,只是對單個種類多、面積小而言,山西小雜糧是僅次于玉米播種面積的第二大作物,品質獨特、潛力極大,是適宜山西發展的特色產業,尤其是外向型產業的重要依托。要借“兩區開發”的東風,采用計劃+市場的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加大產前、產后投入,培植深加工龍頭企業,真正走出一條提質挖潛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據研究分析,“十二五”末,山西農林牧的用地比例應調整為3.5∶4.4∶1,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 300萬畝左右,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同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并利用現有基礎,推動特色主導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根據生態特點做好做準區域規劃,構建以種植業為基礎,農牧耦合為方向,科技創新為支撐,集約經營為手段,市場為導向的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農業。
⒌關于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突破資源制約,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山西旱作節水農業的動力支撐和最終依托。對于具有系統性特征的旱作節水,科技創新應以集成創新為切入點,以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而綜合產業化應用為突破口,以解決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為核心,加強多學科的滲透交叉,加強產學研有機結合,構建符合旱作節水農業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系。
創新目標:科技貢獻率穩步迅速提高,“十二五”末達到50%以上,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將缺水特點變成節水特長,將干旱劣勢變為防旱御旱的優勢。
創新任務:圍繞保障水資源、農業生態、糧食和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四大主題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領域進行突破。
(1)從生物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入手,加強旱作節水集成技術體系研究以及生物立體共生技術系統、生態農牧業技術系統、水土流失治理系統的研究,加強旱地擴大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以及水地實施旱作技術的相關研究,構建以資源節約為特點的現代旱作節水技術體系。
(2)以農業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農藝和抗旱、適應、節水性狀改良的基因疊加與聚合技術。開展以玉米、小雜糧為主的抗旱種質資源創新研究,開展超高產新品種、名特優功能新品種、抗旱節水新品種的選育開發及配套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
(3)加強旱作節水設施農業研究,強化適應設施農業特定環境條件的生物應用基礎理論和新設備、新材料、新種質、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動設施農業技術升級,建立設施種植的規?;蜆藴驶w系。
(4)以信息技術為主攻方向,建設農業信息標準化體系,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5)按照農業區域規劃總體布局,加強區域農業技術開發,重點抓好區域優勢農產品產業化,尤其是功能開發及產后深加工等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組裝集成和應用推廣,建設農業科技開發示范區和推廣基地,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6)加強現代技術、信息、材料、裝備、設施在旱作節水農業領域的集成應用研究,真正用現代科技武裝農業,實現旱作節水農業科技在現有水平上的集成和跨越式發展。
總之,發展現代旱作節水農業不僅關乎山西的當前需要,更關乎山西的長遠利益,我們不僅要樹立大格局觀念,更要建立大部門機制,高瞻遠矚,按旱作節水農業的自身規律及山西的特殊省情,制訂長期、全方位的整體規劃,其中有些內容要與時俱進切忌一成不變,但基本的內容不能隨意改變,一些核心內容甚至需要以法規的形式定下來,并嚴格執行科學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科學發展,逐步改變被動應付現狀,步步前進,喜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