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的國家,農業生產風險極大。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一項利國惠民的好事。推行農業保險,既能避免廣大農民在小康社會建設中“十年致富,一災致貧”,又能使財政資金在支持農業事業發展過程中達到最佳效果。
由于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起步晚,同時該業務涉及到千家萬戶,面廣量大,因此工作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宣傳不到位,農民對政策了解不多;部分險種條款設置不盡科學合理;查勘定損“定性容易、定量難”,尺度難把握;理賠速度慢,溝通渠道少;考核不力,缺乏激勵機制等。其中當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因缺少操作平臺,工作效率低,導致理賠款發放無法與災民恢復生產同步進行,影響了農民參保積極性。同時由于信息不暢,導致上級主管部門決策滯后。因此迫切需要開發一套能滿足不同層次需求、操作簡便的管理系統。
通過分析和思考,我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操作管理軟件(網絡版)除要具有適時性外,還應滿足以下幾方面需求。
首先,要從發展的角度著眼,使其具備讓參保農戶上網查詢的功能。農戶在輸入號碼(如“一折通”號)后,可直接查詢自己參保理賠情況以及農業保險相關政策法規、條款等,讓廣大農民群眾擁有知情權。
其次,要從滿足管理需要的角度出發,具備信息資料真實可靠、傳遞快捷的優點,為上級部門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
第三,該系統要適應基層保險業務的工作特點,簡便易學。農業保險從投保到理賠等基礎信息數據均來自于基層,但目前從事農業保險的基層業務人員對電腦操作技術不甚熟練,而能夠操作的人員對農業生產又了解不夠;投保期工作量集中,大災、巨災期查勘任務艱巨,操作電腦的時間有限;同時,隨著信息化的普及,操作平臺將延伸至村級單位,因此,相關業務操作要簡便。
第四,該軟件應根據職能分工,按照基礎信息、投保、查勘、理賠、統計分析等工作流程設置不同的操作權限,這樣才能確保職責分明。
第五,目前,我省已成功開發的“一折通”系統有較為完善的農戶信息資料,因此該系統的農戶信息應與“一折通”數據共享。這樣,既能保障應投保信息的完整,又能保障發放理賠款時通過“一折通”直接對接,提高理賠速度。在收取保費過程中同步核實農戶信息和直補資料,使“一折通”農戶信息和直補基礎數據做到一年一定,避免因耕地面積減少造成財政資金浪費。
第六,在險種管理方面,盡管條款全省統一,但由于地域差異,保障程度不一,因此該系統除要在信息的維護和管理方面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外,還要對規范全省農業保險業務工作有一定的輔助推動作用。
第七,政策性農業保險不同于商業保險,在辦理其投保手續時,如果按險種“一戶一單”開具保單,不但成本高,工作量也大。而在以行政鎮(村)為單位出單的基礎上分險種逐戶開具收據,既繁亂也容易遺漏。因此,在投保階段應根據導出的應投保信息,統一按表式收費,然后由系統根據實際參保情況“多險種一戶一據”打印發放到戶。在投保信息錄入過程中,系統要具備只需輸入農戶“繳費金額”后該險種其他投保信息自動生成的功能,這樣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第八,在查勘結果確定后,只需輸入“出險數量或面積”、“損失率”,其他理賠數據也應自動生成并匯總,導出后進行公示理賠。
第九,數據的統計分析應服從于管理需要。其中:參保情況對比主要包括參保戶數、參保面積、參保率等,以滿足中央、省和市通過對下轄行政區劃單位參保率考核實施財政補助和縣對鄉鎮(村)綜合考評之需求;賠付情況對比包括出險數量和面積、出險率、賠付金額、賠付率等,以便在發生重大災害時,單個行政區域內統一查勘定損尺度。
保費及政府基金方面應根據資金管理要求,通過對投保、理賠基礎數據的統計,按行政區劃單位逐級匯總保費總額、構成、分配、當年收支及結余。
省(市)可根據下轄市(縣)參保、賠付及保費結余等情況的綜合考評,完善巨災風險基金的補償機制,確定對超賠縣(市)的補償標準及金額。
農業保險的宗旨是減災,但對災害的防御效益應大于災后補償。因此,該系統還要具有對連續未出險農戶的統計分析功能,以便決策部門綜合考量相關情況后出臺對防御成績突出農戶的補償政策(如未間斷參保且連續幾年未出險農戶的獎勵性理賠等)。
為加強工作業績考核,該系統還應有工作效率統計分析等功能。
另外,該系統還要具備與保險經辦機構保險軟件數據鏈接的功能。結合商業保險軟件平臺的要求,設置可與其對接的窗口,以便在條件許可情況下,直接將農業保險相關資料傳輸給保險經辦機構,避免重復勞動。
隨著農業保險業務的不斷深入,相關政策法規將逐步完善。因此,該系統應根據需要可隨時升級,避免重復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