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蘇省如皋市土山村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 534 元,已基本達小康;今年全村經濟總收入將達到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超過9 800元。
近年來土山村被評為如皋市文明村、如皋市新農村建設紅旗單位、南通市“一池三改”項目示范村、南通市民主法制村、江蘇省生態示范村。百戶抽樣調查群眾滿意率高達98%。
這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榮譽,正是土山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一個縮影。富裕起來的村民們欣喜地說:“我們土山(村)正在變成一座‘金山’,這全是村干部帶領我們干出來的。”
一個開足馬力的“火車頭”
近年來,土山村以實現經濟發展多元化、基礎設施標準化、村莊整潔城鎮化、民主管理制度化為目標,全村黨員群眾,克難奮進,努力拼搏,逐步實現了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的新突破。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作為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薛桂如始終認為,個人富了不算富,帶領大家一起富了才算富。建設千畝高效農業示范方需要進行土地流轉。薛桂如帶領兩委一班人,通過召開村民會議,宣傳土地流轉政策,講明項目建設對于富民強村的深遠意義,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僅用3天時間就流轉出580多畝土地。首期工程已建成總投資800萬元的示范方,主要種植優質早春紅玉西瓜系列品種,畝產值達1.5萬元。二期工程又投入近800萬元,流轉出480畝土地,主要種植黃瓜、茄子、青椒等蔬菜,每畝收入預計5 000元左右。園區用工都是村土地合作社的股民,預計可年增加勞務收入60萬元以上。他們正積極將系列農產品進行商標注冊,打造自己的品牌。
在園區建設中,薛桂如總是身先士卒。他想方設法籌措近300萬元資金,村兩委班子成員均投資入股,老百姓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紅。千畝示范方建成后,既增加了土地產出率,又解決了當地的富余勞動力問題。目前,土山村已形成村總支、投資客商、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群眾和諧發展、共創多贏的可喜局面。
一條富民強村的好路子
“發展經濟、致富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和基本前提。”這是村兩委班子的共識。他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探索出了一條工業化、產業化、規模化齊頭并進的好路子。
堅持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大力發展主體經濟,以工業經濟的大發展,促進農民收入的大提高。土山村目前發展民營企業18家,個體工商戶146戶,2008年實現工業經濟總量1.9億元。
堅持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培植主導致富產業。做大做強黃羽肉雞、草雞、生豬、蔬菜和花木五大主導致富產業,擴規模建基地、創特色樹品牌。目前全村共有存欄生豬100頭以上的養殖戶58戶,黃羽肉雞3 000羽以上的63戶,連片花木600畝,750畝蔬菜基地。金龍養殖園龍頭企業帶動55戶養殖黃羽肉雞。建立農業產業協會,創辦“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面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堅持以規模化促進發展,建成千畝高效農業示范方。總投資1 600萬元,涉及9個村民小組。一期工程采用地熱線加溫育苗、提早移栽技術生產禮品型西瓜,主要銷往長三角地區大型連鎖超市和批發市場,畝產值達1.5萬元。
一幅優美如花的新圖景
為了打造整潔優美的村莊環境,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提高全體村民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土山村全面實施“六清一綠”和“一池三改”過程。他們制定了“六清一綠”公約并印發到各家各戶,廣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目的和要求,營造了人人關愛家園的濃厚氛圍,營造了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參與環境整治、齊心建設美好家園的生動局面。并先后組織800多人次對全村9條河、14條河塘進行了整治,共搬遷草堆685個,清除垃圾262處,清理黃沙、石子等建筑材料96處,清理亂搭亂建23起,在三條通達工程兩側鋪設草坪18 000平方米,栽植銀杏5 400多株,擺放垃圾箱168只。截至目前,全村改廚、改圈、改廁達到500戶,改造率達到80%以上。6名村干部包片包組包戶,做到“三到位”——責任到位、目標到位、措施到位,并建立了道路、河道及公共場所等長效管護機制,明確了3名河道管護責任員、2名綠化養護員和4名垃圾收集轉運保潔隊員。
土山村還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實現了通達工程組組通,全村6公里主干道全部水泥硬化。全村農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殯葬改革工作在如皋市位居前列。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學習農村實用技術、遵紀守法、提高修養、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多措并舉之下,全村92%以上的農戶已經達到“十星”級文明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