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
人們常說:“一個好的村黨支部書記,能帶出一個好的村莊。”
賽納村由4年前破敗不堪的賽什克農場二隊搬遷后的遺留地一躍成為如今已有漢、土、藏等各民族800多村民組成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如今一座座整齊劃一的農家戶院,一排排整齊的紅磚瓦房,一條條平整寬闊的硬化道路,一行行生機盎然的小樹苗環繞村社四旁,柴達木深處的塞納村處處彰顯著經濟發展、文明和諧的蓬勃生機。“化蛹成蝶”的完美蛻變,再一次詮釋了青海人刻苦耐勞、堅韌剛強的精神。而撬起賽納村跨越式發展的就是這個移民新村的黨支部書記仲萬云。
2000年5月,他從互助縣的一個貧困山村只身一人來到烏蘭縣賽什克農場。他實地察看后,動員周圍互助縣五十、松多等13個鄉鎮的280多名鄉親來到這里定居。
初來乍到,幾百口人住無所居、食無所愿。面對困境,他頂著壓力,多方奔走。在烏蘭縣和互助縣委、縣政府的關心下,在有關部門的救濟下,塞納村村民們有了面粉、化肥、種子和建筑材料。2001年,他們通了自來水,用上了電。2002年5月18日,踏實能干的仲萬云被村民一致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為人民服務”,仲萬云時刻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誓言。為了讓賽納人盡快走上富裕之路,他創新思路,一方面利用地多人少的優勢,動員群眾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循環農業,在莊稼秋收后,將留有秸稈的耕地反租給牧民放牧,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訂單農業。另一方面,他積極招商引資,創辦了砂石廠、空心磚廠等企業。并組織村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在他的帶領下,僅3年時間,賽納村在荒蕪的土地上崛起,開創了建設新農村的新局面。每當人們提起賽納村的創業發展歷程,都會由衷地說:“仲書記是賽納村的脊梁,沒有他,就沒有賽納村的今天。”
為了把賽納變為最美的家園,仲萬云2007年初和村兩委一班人,拿出部分村集體收入,加大新農村硬件建設的投入。同時為美化村貌,在縣林業局的支持下,種植北京柳、新疆柳24 000株。并爭取資金180萬元硬化村道14.7千米。為賽納村的發展吃苦流汗,幾年下來,仲萬云都勞累得只剩下一把骨頭了。但他卻不以為然,仍然帶頭創業,不論村里修路建校,還是帶領村民外出打工,他總是堅持在勞動一線。
仲萬云深知:一個村的全面發展,只靠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只有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團結協作、廣集民智,才能把塞納村建設好。為此,他身體力行,在村上積極推行“說事”制度。即對事關賽納村發展建設的事,先由村兩委班子商量,考慮好以后征求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的意見,最后再到村民大會上通過。一經大會定好,就付諸實施。
為樹立良好的文明風氣,仲萬云身體力行,為大家樹立典范。他不僅在家是個孝子,對村里老人們的孝心也有口皆碑。2008年村民周生忠患肝癌到了晚期,說話有些口齒不清,見到仲書記,就拉著他的手說,想在臨終之前吃點草莓。仲萬云馬上派人到縣城四處尋找買草莓。在周生忠吃著甘甜的草莓去世的那一刻,嘴里一直念叨著感謝仲書記的話語……事后他的家人對仲萬云說,周生忠病重時,一直說想吃草莓,可是大家聽成“炒面”了,而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仲書記卻聽懂了老人的心聲……“他幾乎把每家的心都操到了。”仲萬云賢惠能干的妻子這樣評價自己的丈夫。
仲萬云致富不忘眾鄉親,一心為公,得到上級黨組織和村民們的一致好評。而他自己卻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瑣事,只是做了一名黨員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