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篇】
“泥濘的道路,破舊的茅舍”是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但是,在當時這種普遍現象里,如果有人提起“光棍四五十,干活無分值,牲畜缺草糧,戶戶沒糧吃”這句順口溜,任何一個四平人都會告訴你,那是——紅嘴二隊。
1976年以前的吉林省四平市條子河鄉紅嘴村第二生產小隊,單一務農,全隊186戶,750口人,人均耕地不足1.2畝,年人均收入不足38元,生產隊欠貸款1.8萬元,社員欠“三角債”3萬元,是遠近聞名的“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三靠生產隊。
當年生產隊年終分紅的一幕,給人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記憶:小隊會計有氣無力地喊了一聲:“殷龍寶!”隨即遞給他4枚2分硬幣。汗珠子掉地摔八瓣,一年到頭才領回8分錢,還干個啥勁?殷龍寶一氣之下將硬幣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發展篇】
1976年~1984年,起步創業階段。盧志民當生產隊長,不甘心土里刨食過日子。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們抓住機遇,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建起了翻砂廠。他們把裝馬料的一間偏廈子挖地三尺做廠房,把從各家各戶搜集到的鐵板拼成沖天爐,用磨米碾上的電機作動力,1979年正月鐵水出爐,當年賺了7.2萬元,邁出了村辦企業的第一步。1980年,紅嘴村籌建機磚廠,需投資25萬元。但他們手頭只有5萬元,向農行貸款人家信不過,盧志民用4位隊長家的房子作抵押,農行破例貸給他們8萬元。當18門窯建到9門時,13萬元資金花光了,怎么辦?他們把建成的窯先堵死,加個過火道,邊燒磚邊賣,邊掙錢邊建,開窯40天后,整個磚廠建成了。當年不僅還清了貸款,還盈利15.6萬元。1983年,紅嘴人由工分制改為工資制。年末,紅嘴村農工商總收入達240萬元,一躍成為吉林省的頭號富裕村。
1984年~1994年,實現工業化階段。從1984年紅嘴農工商聯合公司成立開始,村里年年上工業項目,并且上一個成一個。1987年,沈陽啤酒廠與紅嘴啤酒廠舉行聯營投產剪彩儀式,紅嘴有了自己的啤酒廠,并生產出了第一批沈陽牌啤酒。到1991年,成為全國第一個產值超億元的生產小隊,被國家計委、農業部確認為全國第一村民小組。1992年,紅嘴人建起了吉林省第一家農民豪華賓館。1993年,實施“3331”工程,在“八五”末期建成30萬噸煉鋼、30萬噸軋鋼、30萬噸啤酒、10萬噸飲料四大項目,實現了由大辦企業向辦大工業的戰略轉移。1993年,啤酒廠與香港寶萊合作共建宏寶萊飲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投資1 000萬元人民幣,形成3萬噸生產能力。后期,紅嘴機械廠引進一臺美國小型連鑄機,開創了冶金行業100×100連鑄方坯產品的先河。
1994年至今,邁向現代化階段。1995年機械廠制造出自己的連鑄機,不僅國內暢銷,還出口到哈薩克斯坦、越南等國,企業被省科技廳命名為高新技術企業。1999年,紅嘴退出了慘淡的養殖業,由養雞業向制酒業轉型取得成功,“神農”白酒一舉登上省宴白酒的寶座。2002年11月25日,紅嘴與民營企業四平聯友油脂有限公司聯營,投資6.1億元,年加工30萬噸大豆、10萬噸花生兩個農業產業化項目同時竣工。2007年8月31日,總投資1 200萬元、建筑面積9 500平方米的紅嘴商貿城,歷經90天的建設順利竣工并交付使用,再次創造出新的“紅嘴速度”。2008年7月24日,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由40萬噸提高到80萬噸,實現了生產規模和自動化釀酒雙跨越。
【生活篇】
公寓式住宅樓在垂柳中環抱,孩子們嬉戲,老人們歡笑。
如今紅嘴人享受著都市的生活,人均年收入10 800元,人均住宅面積25平方米,每戶每月有30元的菜金補助,幼兒園免費入托,中、小學生在市里最好的學校學習,上學放學專車接送,考上大學的發給獎學金,老人退休后享受養老金待遇,家家有小轎車……
早已完成新農村建設的紅嘴人,向著新的目標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