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重慶市巴南區花溪街道新屋村還是一個負債百萬的貧窮村莊;8年后一躍成為年經濟總量超過1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 298元的巴南區乃至重慶市的名村強村。近年來新屋村先后榮獲區級新農村建設推進村、重慶市文明單位,重慶市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示范村、中國特色村、全國巾幗示范村等多項榮譽。完成這一嬗變的關鍵人物竟是一位巾幗村官劉永濤,這也使得新屋村又多了幾分傳奇。
新屋村地處重慶市主城區的西南部,距市中心僅有13 公里,市內環高速公路、李家沱長江大橋和馬桑溪長江大橋的連接道在此交匯,水陸交通便捷。村里原有土地5 500畝,轄18個社、2 437戶4 552口人。2004年起,重慶建設集團、花溪工業園區、重慶工業管理學院等在村內征用土地3 467畝,涉及15個社、1 847戶3 277口人。
新屋的過去確實破舊和貧窮。遠的不說,就在2001年以前,這里仍然是“房屋破破爛爛,道路坑坑洼洼,經濟緊緊巴巴”,是花溪鎮最為落后的村,村里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只好臨時租用管理鄉村公路的道班房做辦公室;村里唯一的衛生室也是面積不足10平方米的破舊屋。村集體不僅沒有存款,而且還欠銀行債務100多萬元,村干部領不上工資只能領白條。
劉永濤出生于1960 年代,大學畢業后,原來在花溪鎮經管站工作,工作環境和經濟收入都算得上稱心如意。然而,工作之余她常常會有莫名的惆悵和郁悶。劉永濤說:“家鄉的落后,鄉親們的遭遇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那種感覺簡直是寢食不安,心急如焚!”她不止一次地對自己說,只要人心齊,干勁足,黃土地里照樣能刨出金娃娃,落后的村子一定能變樣。2001年8月,為滿足強村富民的愿望,受鎮黨委的重托,劉永濤毅然回到生她養她的新屋村,在年底的換屆選舉中,村民一致推選她為村委會主任。隨后她又被選為重慶市、巴南區、花溪鎮(街道)三級人大代表。2004年,劉永濤以高票連任村委會主任。2007年10月,新屋村成立黨委,她改任黨委書記。
生性要強的劉永濤面對當時村里的爛攤子、窮攤子,想到過成功,想到過失敗,唯獨沒有想到過放棄!劉永濤堅信:只要信念不缺失,我們就能夠走出貧困,創造奇跡;只要創新不停止,新農村的藍圖就會變為現實。村委會響亮地提出了“四心”的奮斗目標:齊心協力謀發展,同心同德建家園,真心實意為百姓,一心一意創平安。
當時的新屋村一無地理優勢,二無交通便利,三無企業落地。面對重重困難,劉永濤帶領大伙開始了艱難的“三搶”。一是搶企業。村委會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大家集資修路、建廠房,筑巢引鳳,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回憶當時創業之艱難,劉永濤臉龐掛著一絲嚴峻:“當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村民大開荒。記不清有多少個日子,我們沒白沒夜地干,硬是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標準化的廠房,成功地引進了重慶奧翔機械廠、摩托車廠、汽車配件廠。”荒地變工廠,當年見效益。截至目前,已有34 家企業進駐新屋村。全村原有土地5 500畝,已被企業征用3 400畝,全村4 500多村民已有3 300人農轉非。二是搶機遇。新屋村利用市里對農村土地相關政策的利好,動員群眾集資購買了34 畝國有土地,成立了新麒股份公司,以入股分紅的方式保障村民能有一個長久穩定的生活來源。村集體出資購買了37畝土地,成立了海濤股份公司,興建了6萬多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租給國美電器、上海佳潔物流等大企業使用。三是搶服務。村里為所有的入駐企業實行一條龍服務,從征地、拆遷、興建到辦證,還有保潔、保安等各種服務應有盡有,為外商來此投資營造了良好環境,保證了村辦企業和入駐企業健康發展。
隨著重慶市近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屋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轉工轉居的農民洗腳上田變成了城里人,同時面臨著失業下崗的威脅。劉永濤作為市、區、鎮三級人大代表,提出反映橋南社區農轉非人員生活困難的議案,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提高征地農轉非人員待遇的文件》。通過劉永濤的積極爭取,新屋村在全區率先為村里被征地的老年農民辦成了全額儲蓄式的養老保險,解除了老年農轉非人員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