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黃土高原上第一次打工潮的興起,甘肅省寧縣春榮鄉赤堡村村里1 100多名青壯年勞力中,600多名長年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幾乎都是50歲以上的老人和婦女。為了讓這部分村民脫貧有項目,增收有門路,經過多年探索,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奎終于在2002年梳理出了“發展現代畜牧業,帶領全村老人和婦女增收奔小康”的工作思路。他領著村干部和愿意養豬的留守老人,到村里剛建的5戶黨員示范戶的豬場參觀,動員他們照樣子建豬舍養豬,又和蘭州正大等地的種豬場、飼料廠簽訂協議形成一條龍服務。經過3年的努力,赤堡村真正走上了 “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的養豬增收路子。
轉變思想不容易支書實際行動來示范
起初,村民王志強并不接受王新奎的養豬建議,他說:“你用你從外地學來的技術養你的豬,我照老規矩養我的豬,你不要跟我講這標準那標準的,我不愛聽。我家祖祖輩輩用老辦法養豬,養的豬不也照樣出槽賣錢?”王新奎不把這軟釘子擱在心上,他熟悉王志強的犟脾氣,一旦一個新生事物被王志強認可,他就會一個勁地贊成。1個月后,村上包了1輛車,把王志強和跟他持一個觀點的10位留守村民領到楊凌、興平、禮泉的6家標準養豬示范小區參觀。返村的第3天,王志強二話沒說拆除了舊豬圈,建起標準暖棚豬舍,養了15頭二元豬,還隔三差五地邀新奎書記到他的豬舍轉轉,看看他是不是按標準操作。王志強說:“過去一說科學養豬,尤其村里上了年紀的人都擔心學不會。其實按標準辦,一點都不難。”最讓養豬的留守老人滿意的,一是自來水直接通到了豬舍,飼料有飼料公司的人專門送,經營100頭豬,每天只需3個小時,不累人。二是王新奎這個養豬協會會長把該操的心都為他們操了,他們誰家的豬該出槽了,只需給支書打個招呼,豬販子很快就上門了。三是豬得了他們治不了的病,只要在家打個電話,獸醫就來了。2008年農歷八月初,養豬大戶王永杰家的幾頭豬得了瘟病,他先是按照防疫手冊搞前期護理,然后打了獸醫手機,獸醫一個小時內趕到,病豬得到了及時救治。
留守老人致富有門全靠支書標準技術引的好
2005年5月,王新奎赴蘭州正大種豬場取經,見三元豬是個發展趨勢,動了心。可他老伴說:“咱們都是40多歲的人了,你當支書,忙村里事,我文化低,豬品種更新換代太快,一旦弄砸了咋辦?還是把現有的二元豬養好算了。”兩人反復商量,王新奎又慎重考慮,最終他家一次性從蘭州正大的一家種豬場購回3頭三元種豬。經過1年多時間的自繁自養,村里養的豬中85%以上都換成了三元豬這個品牌。
在王支書的領導下,赤堡村的養豬戶如今已普遍嘗到了標準養殖的甜頭,標準養豬的農戶年人均增收在3 500元以上。僅留守老人經營的養豬戶就有102戶,每戶老人都靠養豬賺了錢。村民王觀勤說:“王支書從外地學來又傳授給我們的標準養殖技術,省工又節本。”過去他家兩三口人圍著一兩頭豬轉,又忙又累,效益還不好。現在供水自動化,飼料科學搭配,過去養一頭豬每頓5公斤多雜料,現在只要1公斤多復合飼料;過去喂豬一天三頓,現在喂豬一天兩頓;過去喂兩頭豬煮食要花兩個小時,現在喂100頭豬,包括清洗豬圈,也只花一個半小時;過去養豬愁銷路,現在養豬戶全都參加了養豬協會,簽了訂單,生豬出欄時,有王支書和協會的會員操著心。他家僅2008年就出欄了112頭豬,純收入4萬多元。
在赤堡村,老頭老太一年飼養一兩百頭豬已不是啥新鮮事。村民井滿田的愜意寫在臉上,他說:“我們村及鄰村有5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250多戶,飼養員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上,2008年我家僅養豬一項的凈收入是6萬元,足夠我和老伴用五六年的。這可是王支書示范帶動的功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