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位于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大包干”前隸屬于梨園公社,當時僅是一個有20戶、115人的生產隊,每年秋收后大多數村民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分地后的第一年,小崗村全隊糧食總產6.65萬公斤,相當于1966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的總和;油料(主要是花生)總產1.75萬公斤,相當于過去20年的總和。
1979年,中國農村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包產到戶、分田單干還是中國農業的“禁區”。1980年1月24日,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萬里到小崗村視察,他對小崗的包產到戶明確表示:“地委批準你們干3年,我批準你們干5年。”當年4月2日,鄧小平與萬里等人談話時對小崗村的做法表示肯定。此后,“小崗模式”在全國廣大農村逐步推廣開來。
包產到戶紅火了幾年后,小崗人遭遇新問題:因為糧食產量的大范圍提高,賣糧越來越難,賣糧難收入就少。因此媒體又稱小崗村 “一夜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兒”。包產到戶后的20多年,小崗人沿襲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和安徽廣大農村一樣,經歷著糧價波動、罰款攤派、增產不增收的種種歷史。同樣在這段時間里,我國南方、華東地區包括安徽東南部一些鄉鎮和農村開始了新一輪發展浪潮:興辦鄉鎮企業、推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規模農業。
2004年,安徽省財政廳的沈浩到小崗村掛職黨委書記。沈浩帶領村民到南街村、華西村學習取經,在爭議中試圖以“土地流轉”引領這個小村重塑輝煌。“沈浩思路”很明確:通過土地流轉,重新把土地集中起來,成立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他個人認為有三種模式:農民將土地流轉給農業龍頭企業,每畝收土地流轉費500元;同時,可以參與受讓土地承包經營權企業或經營者的年底分紅;此外,農民給龍頭企業打工,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將轉變為現代農業的產業工人。經過兩個月三次會議的討論,小崗人同意了村委會的意見,將承包的1 400畝土地以集體名義入股,成立合作社。
為了實現小崗村從2003年起人均收入逐年增加400元以上的構想,小崗村兩委制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實施“鳳還巢”和人才工程,利用在外務工、經商的80多名第二代小崗人的人才、技術、信息和資金優勢,大力推行現代農業。目前,全村95%以上農戶都種植葡萄,面積達600畝,人均葡萄年收入超2 000元;2006年,3名大學畢業生被優惠政策吸引到小崗村,從農民手中租地嘗試種植大棚雙孢菇,當年建起35個種植大棚,占地28畝,2007年發展到179個棚,占地150畝。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養殖業迅速發展,計劃養雞150萬只,以龍蝦為主的水產養殖面積已達200多畝。第二步:以“紀念館”帶動旅游業。如今小崗村,可供游客參觀游覽的項目有大包干紀念館、小崗村檔案館、小崗村農民文化廣場、當年農家、大學生創業園、百畝葡萄示范園、生態農業園等7大景區10余處景點,已被國家旅游局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第三步:著力辦好工業園,實現小崗村跨越發展。2004年初,村里成立小崗村現代農業有限責任公司,打開了小崗村工業經濟發展之門。小崗村大學生創業園、外來人員創業園等初具規模。近年來,第二代小崗人通過招商引資,先后辦起了小崗面業、鋼構廠、裝飾材料廠、節能電器公司等企業。2008年3月,小崗村與附近的石馬、嚴崗村合并。合并后的小崗村有23個村民組,849戶、3 823人,承包耕地8 713畝。
30年來,小崗人走過了貧困,走過了溫飽,走過了困惑,走出了希望。小崗人根據自身特點,開始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規模經營,初步實現了從傳統耕作向現代農業的多點突破,探索出了一條現代農業——旅游產業——工農業協調發展的改革致富之路。從人均收入來看,小崗村2008年人均達到6 600元,比安徽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2 000多元,是該村2003年人均收入的近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