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方方談報酬,大大方方討薪水,在美國生存,我們都需要放下一些舊習慣和理念。沒什么不好意思,我給老板工作,你就得按時付錢給我。
沒什么不好意思
說到討薪水,先要提到一個我們中國人比較不好意思做的事情:跟老板談薪水。
在國內,特別是事業單位,早就按你的資格給你訂好了薪水和福利,不需要自己再費腦子;在私企打工,企業內部也有一套薪水標準,所以,基本上沒什么好談的。
來到美國后,對我最大的沖擊就是談薪酬,多少有點不好意思。記得第一次去給一家臺灣老板打工,面試我的是主管,很熱情很客氣,他說我們這個職位以前是多少錢,半年分紅一次,有健康保險,你愿意嗎?你還有要求嗎?還問了我一些私人問題,比方孩子多大了?
這個我有經驗,按美國的法律,12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獨待在家里,所以,我說,我女兒滿12歲了,不需要我照看了。
主管很滿意,帶我去公司各處看看,到處是直升機航模,我一高興,連回家商量一下的話也沒有,答應他第二天上班。
好玩的是,由于公司的工廠從臺灣搬去東莞,老板帶人事部和公司總經理去大陸了,剛好打電話來,主管急著“報功”,轉過身近乎“掩耳盜鈴”跟老板說:“我給你找了一個人,電腦用得很熟,我才付她多少錢……”后來那句聲音壓低了,還是被我聽見了。一種是不是吃虧了的感覺一掠而過: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剛才不是自己同意的嗎?談好了就不能反悔了。
后來家人和朋友都笑我,在美國是要談工資的,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這個職位多少錢,你可以說,你按目前這個職位的市場價算就好了。后來我在另一家公司上班,看到一個美國人寫來的信里有薪水要求:每小時多少到多少錢。
第一次上班沒經驗,后來換工作,面談次數多了,就可以面不改色心不跳,大大方方談自己的要求了。
精確到時
美國公司有兩種付薪方式:年薪和時薪。主管、工程師、會計師等行當,一般都付年薪,上下班時間也沒有盯那么緊;付時薪的就要按時上下班了,那個卡一刷就是錢,中午休息也要刷兩次(signout,sign in),下班后再刷一次;美國發薪水的方式,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方式,月付,半月付,或者周付。
我喜歡周付,每周拿一張支票,每次拿到支票,也不急著去存或者兌成現金。我會把幾張支票同時攢一起,放在電腦邊,上網到處串,敲敲字,要么打開信封拿出支票看一看。認一認,頗有滿足感。
美國還有個好處就是按時發薪水,只要時間一到,馬上就發,現在公司基本上把payroll這塊外包給其他公司了,所以,到時你會拿到一個信封裝的支票,也有直接匯到你銀行賬戶的。
拖欠工資犯法,所以,老板自己虧損也要先給員工發工資。
我有備而來
我常常不記得刷卡,好在辦公室里還有一個本本放在里面可以簽到。但工作幾周的支票發下來一看,總覺得有點蹊蹺,好像少我錢了。支票上倒是有工作開始時間,但是按周算的,我沒有工作那么多天,我也實在想不起自己什么時候上班的,在日歷上找時間算了很久,還打電話問朋友,人家開玩笑:你自己都不記得,我怎么記得呢。有道理呀,呵呵。
想呀想,到底開了竅,找到破綻了。由于上班幾天就調動了工作部門,所以,前幾天時間記憶模糊,但后來每天7點半上班,下午4點下班,周末加班,記得清清楚楚,單這一周就少了我1/3的薪水,好了,有找老板要薪水的理由了。
周末我先打個電話給老板,跟他說,你算錯我錢了。他說:“是嗎?是銀行的計時器給你算的,不過,你拿上你的薪水單過來。我跟你一起核對吧”。為了謹防他賴皮,我預先做了一下準備,不管迷糊不迷糊,先在紙上寫了一大堆,哪天上班,什么時間上班下班,讓老板感覺我是有備而來。
不過,在美國討薪水,實在太容易了,老板把電腦屏幕轉給我看:都是打卡器上的詳細記錄,他又把一大堆我簽名的工作時間記錄拿出來,一天天非常耐心給我核對。最近一周的薪水還沒發,老板寫了張條子在我手里,并簽上名字,少你的錢跟這周的薪水一起發。
大大方方談報酬,大大方方討薪水,在美國生存,我們都需要放下一些舊習慣和理念。沒什么不好意思,我給你工作,你就得按時付錢給我。沒有什么公司賬戶上暫時沒錢,先欠著員工的,更沒有老板拖著拖著就耍賴皮,一個“金蟬脫殼”之計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