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萬年前的那場生物大滅絕,并沒有讓所有的物種不復存在。只不過這些遠古生物的后代們已遠離了它們祖先的生活習性,也徹底改變了它們的成長基因。比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鳥類。就是當年雄霸地球的主宰——恐龍的后裔。
今天,我們介紹幾種生物大滅絕時代的幸存者們的生存方式,來解析當前企業過冬的生存突圍之道,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動物的生存和過冬精神。
向蟑螂學殘忍
我們知道,蟑螂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生物之一。早在2.5億年前,這種適應力極強的小昆蟲,即開始活躍在地球上。數億年來,它們經過洪水、大火、饑荒后仍能存活;它們在一個月沒有食物及兩周無水的狀況下仍能生存:它們甚至可以通過外太空以及核子物質測試。
有科學家曾經對蟑螂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一把一群一定數量的蟑螂放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并持續供給相同分量的食物。當食物量超過蟑螂群體的總攝入量時,空間里蟑螂的數量被快速地繁殖:當空間里蟑螂達到一定的數量,總攝入量超過食物供給量時,情況發生了逆轉,蟑螂們開始自相殘殺,甚至彼此吞食:而當空間里蟑螂的總數再次降至與食物供給量持平時,蟑螂間相互蠶食的現象也就自動結束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的道理,和自由市場理論是完全一致的。但市場理論并沒有告訴企業家在供大于求、或市場出現極端變化時的應對之策。蟑螂間的互相蠶食無非是出于對食物的爭奪,以調節其生存的平衡,而企業要做的卻是整個供應鏈的生死決策。
今天的企業,唯一能夠選擇的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快逃離這個生死空間——轉型或套現:另一種是吞噬對方、控制供應鏈。前者需要企業家對既得利益“舍得”的大度和“放棄”的超脫;而后者則需要企業家周密、完美的戰略布局和殘酷的拼殺能力。
向螞蟻學合作
螞蟻同樣是早于恐龍時代的動物之一,它們在地球上生存的歷史至少已有1.2億年。在生物大滅絕的年代,身軀細小的螞蟻如何能夠渡過劫難,長久地生存、繁衍,并成為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動物呢?
美國科學家針對螞蟻做過一項長達十多年的跟蹤研究,研究的結果表明,螞蟻生存的秘密在于它們良好的內部組織,以及分工明確的團隊合作。在螞蟻的王國里,分工之細超出人類的想象。它們有負責統一領導的“蟻王”,有負責安全保衛的“部隊”,有負責尋找食物的“偵察員”,有負責搬運食物的“搬運工”,甚至有專門負責建筑蟻巢的“房地產商”,還有負責照料幼蟻的“保姆”和隨時待命以應對突發事件的“機動小分隊”。
以個體微小之軀、微弱之力,形成龐大的集團之勢、群體之能,正是螞蟻種群抵御一次又一次自然災害而能綿延至今的生存之道。
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企業發展,除大型國有企業依賴政策、政府的福蔭庇護和統籌計劃之外,其余的所有產業、企業都處于零散的、無規劃的、個體的運營狀態。
所有的行業協會、工商聯合之類的組織并不能從產業、行業、全局和系統的戰略角度來規劃產業、引導產業,更無法從供應鏈或產業鏈的角度聯合大家,抵御風險、提高整體的談判和競爭能力。所以,當今的企業界更該盡快地組織起來,聯合各自分散的實力和個體,結盟互助,相擁取暖。
向鱷魚學潛伏
鱷魚出現在地球的時間至少在1.37億年以前,它同樣經歷了生物大滅絕的年代并得以完好地存活下來。作為肉食動物卻能逃過劫難,這在恐龍年代直至今日都算是個奇跡。它們得以存活的原因主要和它們的捕食習性有關。
鱷魚行動較為遲鈍,因此它無法跟蹤和追逐快速移動的目標,而代之以非常具有策略性和隱蔽性的捕食習慣。在冰川期食物極度短缺的條件下,鱷魚以其運動量小、捕獵體力消耗少等特點,僥幸地逃脫了被滅絕的命運;據說鱷魚一次捕食以后可以維持長達半年不需進食!而那些兇猛的食肉動物,雖然竭力奔跑,卻因為獲得的食物不能滿足其能量消耗,最終仍無法逃脫絕種的命運。
現在的中國,大部分中小企業采取的措施往往和鱷魚的策略是一致的,他們關閉了自己多條生產線、裁減了過半的員工、壓縮了曾經必須的開支,而憑借著前些年的積蓄,潛入泥池,苦苦地等待下一個獵物的到來——經濟溫暖和復蘇。
這種策略也許是最不得已、但卻也是最低風險、最見效果的方法,本無可厚非。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即使鱷魚在最艱難的潛伏期里,都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覺,隨時保持成功捕獲的能力。
我們的企業在這個同樣漫長的“潛伏期”里,是否需要完善一下以前被長期忽略的包括內部管理、經合運營、成本績效、成本管控、品質保障等基礎職能在內的企業能力體系々是否需要系統地梳理并提高當“獵物”出現時的捕獲技巧和綜合實力呢?
鱷魚潛伏是為了等待下一個獵物的出現,它不是在“冬眠”;企業“潛伏”應該做出更加充分的準備以迎接下一個機遇的來臨,“潛伏”不能“冬眠”。
向鳥類學進化
徐星,中國社會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轟動世界的名人。他根據“四翼恐龍”化石,最早提出了“鳥類是恐龍后代”的假說和推想。經過后來的研究證實,徐星的推論是正確的。有科學家在對非洲大陸上現存的鳥類DNA分析結果表明:鳥類的DNA的確具有恐龍DNA的遺傳密碼。
那么,不可一世的巨無霸是如何脫變成軟弱依人的鳥類?這種進化和變異的結果是生命的偉大,還是生命的悲哀?其實,達爾文在150年前就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進化、遺傳和變異,是自然規律的三大法則。因為環境的巨變,那些個體微小、對食物需求量低的小型翼龍,慢慢適應了環境。它們改變陸地生活習性,后肢先是進化成尾冀。最后退化成腿和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在鳥類的進化過程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30年來,中國企業對銀行的依賴程度、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對原料資源的依賴程度、對片面的營銷宣傳的依賴程度,讓很大一部分企業走上了恐龍當年的地位,同樣也在走向恐龍滅絕的境地和危機。面對如此洶涌的經濟環境變遷,最重要的是學會進化、學會變異。
剔除企業不需要的業務、變異企業不適應新環境的商業模式、遺傳企業的核心優勢、進化企業的競爭能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向鳥類(而非恐龍)學習的。
(選自《財富人物》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