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中石化前董事長陳同海作出一審判決,認定他犯受賄罪,貪污受賄的款項逾人民幣1.9573億余元,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如果陳同海沒有因受賄被判刑的話,他將成中國企業史上的第一人:根據最新的《財富》500強排名,他管理的中石化創紀錄地進入了全球前10大企業。這是中國自1870年洋務運動之后有“企業”以來的最高紀錄。
接下來我想提的這個問題很古怪:無論陳同海是否貪污或者舞弊,他總歸是中石化的領導者,這家企業正是在他的經營管理下,進入了全球前10強,那么他是一個企業家嗎?
關于企業家,管理界的定義比較多,但總的描述還是一致的。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是那個搞“破壞性創新”的人,他不斷在經濟結構內部進行“革命突變”,對舊的生產方式進行“創造性破壞”,從而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德魯克則認為,企業家是革新者。是勇于承擔風險、有目的地尋找革新源泉、善于捕捉變化、并把變化作為可供開發利用機會的人。
用這些定義來衡量陳同海,總是有很多出入。
陳同海不是為了“冒險”而去投身于中石化的事業。綜觀他的履歷,更像是一個政治世家子弟的成長史。他的父親陳偉達是開國時期的高級官員,曾任浙江省委第一書記和天津市委書記。陳同海畢業于高干子弟云集的東北石油學院,分配至中國工業的第一面旗幟大慶油田工作。1983年出任寧波鎮海石化廠黨委副書記,后任書記。1987年后,歷任寧波市副市長、浙江省計經委副主任、寧波市市長、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4月起,陳同海以一個副部級官員的身份“空降”中石化,任總經理和董事長,他因此升為正部級。所以,陳最在意的。或者他真正的身份是一個正部級官員。
那么,陳同海任職中石化,是否一個進行“破壞性創新”的人呢?從事實來看,中石化正是在他的領導下實現了爆發性的增長,而這一過程不是市場化競爭的過程,而是壟斷形成的過程。
自2003年之后,國家加大對石油產業的國有化整頓,而同時,國際原油價格也從25美元一桶快速上漲,2004年,中石化凈利潤比上年瘋狂增長了70%,2005年在此基礎上又增長42%……2007年年底,原油價格漲到100美元一桶。中石化的贏利從2001年的216億元水漲船高到2006年760多億元。
當時的《南方周末》曾刊文評論中石化與中石油的利潤暴漲秘密說,“主要的原因在于價格,中國的石油價格隨著國際價格走。而國際油價不斷走高,開采成本卻相對固定。現在國際油價已經跑到每桶90美元上方,而開采成本呢,以大慶油田為例,每桶的開采成本僅為6.86美元。”也就是說,中石化的輝煌業績實際是拜壟斷之賜。
接著來問,陳同海是一個德魯克所謂的“革新者”嗎?
我從網上查到了一些陳氏的語錄,轉錄如下:“我們是共和國長子,我們不壟斷,誰來壟斷?”“有人問我:如果成品油定價放開,由市場決定,會由誰決定?我回答說:由我來定!”“我們的油品質最好,油站網絡最好,對手的價格比我便宜是應該的!”“我為什么要減價?中石化是排在埃克森及殼牌之后,全球煉油能力第三大的石油公司,我們煉制的產品品種多,而且成品油質量好,我們的90號汽油,質量就等于92號,我為什么要減價?”
還有報道說,陳同海一天的交際費用竟高達4萬元,他因此辯解說:“每月交際一二百萬算什么,公司一年上交稅款二百多億。不會花錢,就不會賺錢。”
聽其言,觀其行,怎么都不像是一個企業家應該說的話,應該做的事。陳同海的確是一個“怪胎”,他以官員之名行企業之事,以國家的名義形成壟斷,以市場的名義獲取利潤,其身份交錯,是當代國有資本經營者的一個范本。
如果陳同海不是一個企業家,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更加的詭異了:中石化是一個企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