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思的一份調查顯示,城里的學生比農村的學生好就業(yè)。在最難就業(yè)的大學生中,來自農村與老少邊窮地區(qū)者相對比較多。這一點不意外,假定大家都不自己努力,僅僅靠原來的社會關系。當然城市或者本地的學生依靠社會關系就可以取勝——誰的爹狠點兒,誰的工作就好點兒。不過,誰的爹也不是萬能的,真的靠爹的話,也就是在爹的一畝三分自留地的關系里面轉悠了。爹托爹也托不了多遠,托來托去也未必是你喜歡或者擅長的活兒。
而要改變這個態(tài)勢的唯一可能,就是在大學期間努力在陌生人中建設屬于自己的社會關系。
很多人為什么到了大四找不到工作?首先要問你在社會上認識幾個人。你到上海找工作,你認識上海人嗎,又認識什么樣的上海人呢?你說我臨時認識一個人,那你只能做臨時工;你認識一個老朋友,他給你提供支持的機會就比較多。社會資源是依循社會網絡分布的,社會網絡仿佛一根藤,社會資源就是那些瓜,你要想吃瓜,就得順著藤去摸。所以在大學期間,“建藤”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我常常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場合,發(fā)名片。發(fā)出100張,有多少人會回贈名片々40%。你給這些人寫郵件,有多少人會回々15%。回郵件的人中,有多少會成為你有一定交往程度的朋友?1/5。一年你發(fā)出100張名片,意味著每年你會增加一到兩個社會上有一定交往價值的朋友,4年下來就會有五六個,咱道兒上有人了!你不要全交一個行業(yè)的。你的社會關系中有個體戶,有公務員,有大學教授,有媒體記者,不同行業(yè)的人越多,意味著可能給你提供的機會就越多。
認識陌生人的方法很簡單。第一,要干凈,身上別有味(尤其對于男生來說),人家才愿意接近你。我們有那么多的機會坐公共汽車、坐火車、坐飛機,你隔壁的那個人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愿意與你認識的,只要你肯主動。第二,如果你擔心,要認識陌生人,那他是壞人怎么辦?人本來有一半是壞的,一半是好的。我本人也是一半一半,要看在什么條件下他的哪一部分發(fā)生作用。你要老給人家送書,人家也變成知識分子:你要老給人家送賄,人家當然變成受賄分子了——互動決定了關系的性質。
還有,擔心跟陌生人交往受到損害7如果你3歲就開始跟異性打交道,那一般的色狼還真對你下不了手。你要是到了23歲還在想不能跟男人打交道,你知道誰是色狼?就是你以為不是色狼的那個,恰恰有可能就是。
我21歲讀研一的時候,到北大去拜訪著名法學家、憲法行政法權威龔祥瑞先生。我跟龔教授素不相識,他在家里開課,我就到他家敲門,聽完課后舉手發(fā)言。后來收到教授的信,當時教授78歲,信的抬頭是: “岳弟。臺端,北京一晤,聞弟數言,受益匪淺……”寫了滿滿一頁紙。署名:兄祥瑞。
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我認識了十多位這樣的教授。很多事情,如果你一個人在黑暗中痛苦地摸索,時間成本就太高了,就算多活20年也摸索不出什么名堂。但如果你遇到了合適的人,特別是在江湖上還有些地位、明白一些奧妙的人,他給你一些指點,你就有了所謂“short cut”,捷徑。你就不需要摸索,直接跟著走是了。
所以說認識陌生人不只是簡單地積累社會經驗,而是當你重構人生版圖的時候,可以使用和同齡人完全不一樣的方式。一個70歲的老人,他知道自己的生命進入倒計時,就會想,我的資源應該給誰?所以,我鼓勵大家去結識忘年交,往上的忘年交。往下的忘年交。
資源有兩種獲得方式:一種就是所有的資源都靠你自己痛苦地摸索,還有一種則是有人愿意把資源轉移給你。當你擴大社會交往面時,意味著你的資源獲得方式將會多樣化,所以不要整天待在學校里。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不需要也不能光依賴比爹,需要比的應該是在陌生人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