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情深,好父親身患絕癥
1959年12月,朱建平出生于江西的一個普通農家。出身窮苦的朱建平從小就盼望著走出深山,考進大學。可他的高考成績卻與錄取分數線相差兩分,最終還是與大學夢想失之交臂。無奈之下,朱建平回到了家鄉務農。1984年9月,經人介紹,朱建平與小自己4歲的女子李享華結為夫妻。1987年9月,大兒子朱成斌出生,1989年7月,小兒子朱樂出生。
由于妻子身體不好,朱建平的收入也不高,家里的經濟條件非常差。盡管如此,朱建平還是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兩個兒子身上,努力地培養他們。轉眼間,朱成斌、朱樂兄弟倆已經步入初中,他們乖巧聽話,學習成績優異。2001年3月,朱建平聽人說縣城教學質量好,便費盡周折托人將小兒子朱樂由鄉下的中學轉到縣城第二中學寄宿讀書。平日,朱建平經常坐車趕往縣城,向老師詢問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了加強小兒子朱樂的身體營養,他還常常長途跋涉,將家里燉好的老母雞湯和土雞蛋送到縣城給兒子吃。
然而,幸福是如此短暫,厄運悄然降臨了這個溫馨的家庭。
2001年9月,妻子李享華細心地發現丈夫脖子的淋巴結處長出了一個腫塊,而且一天比一天大,李享華催丈夫去醫院檢查,但此時的朱建平一心放在孩子的學習上,便推說自己的腫塊不痛又不癢,不礙事,沒有管這件事。
2002年初,朱建平突然開始劇烈咳嗽,并一病不起,全家因此陷入了困境。眼看兩個孩子要開學了,李享華為了學費和丈夫的病情愁腸百結。無奈之下,朱建平和妻子流著眼淚做出決定,讓大兒子朱成斌暫時輟學。2002年春天, 年僅15歲的朱成斌不得不放棄優異的學業,告別父母,跟著親友去了江蘇鎮江一家私人面包房打工。
可厄運的腳步并未停下來,朱建平頸部的淋巴結越腫越大。2002年冬天,李享華和大兒子朱成斌陪著丈夫來到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檢查。檢查之后,醫生把李享華叫到一邊,認真地說:“你們還是回去吧,不要浪費錢了,把錢留給兒子上學用,你丈夫的病是晚期淋巴癌,要治也只是化療,但對于你們這樣經濟條件的人來說是承受不起的,而且收效甚微。”
聽完醫生的話,李享華的淚水在眼里直打轉,她強忍悲痛和大兒子商量好,先不把實情告訴朱建平。兩天后,夫妻倆從鎮江回到了村里。2003年2月,朱建平在妻子的陪同下來到南昌二附醫院再次檢查,確診為惡性晚期淋巴癌。這次,朱建平終于知道了,自己得的是絕癥!
臨終前寫下“死亡日記”
從南昌檢查回來,朱建平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看到家人還在為自己尋醫問藥四處奔波,朱建平搖手拒絕:“不要再浪費錢了,把錢留給咱樂樂讀書用吧,他現在正在長身體需要營養,錢對他的用處大啊!”
隨著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朱建平自知,自己留在人世的時間已不多了,他想給自己的孩子留下點什么東西,可是,留點什么呢?朱建平思來想去,決定給兩個兒子寫下一本日記。
2003年6月3日,朱建平特意買來一個筆記本,把妻子叫到面前說:“我現在有很多話想對兩個孩子說,可他們都不在身邊,我要給他們寫日記,把我心里想要說的話全寫在上面,我死后,你拿給他們看。”
當天,朱建平在本子上寫道:
“斌斌,樂樂,我要走了,但我實在是太舍不得離開你們,現重病纏身,時常悲哀思念到你們兄弟倆,想到你們年紀太小,家又貧苦,小小年紀正需要父母親的教育培養,然而命運就是這樣無情,把我們親骨肉就此分開。但你們兄弟倆不要太悲哀,要沉著,要保養好身體,要挺起胸膛,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冷靜對待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這個家從此就靠你們來承擔,望你們能為爸爸爭氣,為這個家爭氣,為了這個家一定要努力,天天進步……”
寫好后,朱建平一字一句地念給妻子聽,妻子聽著他寫的日記,淚流滿面。
“斌斌兒:你是爸的一個好兒子,十五歲就在外打工為家掙錢,在爸心中,你是一個很有頭腦很有本領的兒子。我走了,這個家的千斤重擔就由你來負擔,不要悲觀失望,要向前看,要多學技術多學本領,要學好學精,要懂得人情世故,重視骨肉親情,要孝順,尊重你娘,不能暴躁,要讓她有個幸福的晚年。關于弟弟讀書的事,你一定要想法盡力去幫助鼓勵他,報考的時候,一定要求他讀重點,供弟弟讀書,家里的錢肯定緊缺,請你幫忙幫他解決,他在讀書的時候,不要給他太大的壓力,兄弟之間要互相幫助,要互讓互愛,遇到困難要幫忙解決,發現問題,要冷靜對待,不要爭斗,家和萬事興。選什么事業,都得先想好后去做,要跟得上社會,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樂樂兒:要你讀書,一切都是我的愿望、我的理想,可你真要為爸爸爭氣,為這個家爭氣,從今以后一定要認真去讀書,不要因爸爸的死而過分悲觀,過分悲觀會讓大腦受到刺激,如果你現在不去讀書,那你就真的辜負了爸爸對你的一切指望。我走了以后,你娘、哥哥會盡力會幫你,以后你在學校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一個人只有身體好,才能得到所想的一切。一定要勤奮鉆研,虛心求教,最后給你說上幾句:你一定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對于家里欠下的一萬多元債務,朱建平在日記里這樣寫著:
“人總是要死的,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我感到焦慮、憤怒、失望。我已失去了對人生美好的追求和愿望。不久于人世,一切問題都很敏感,想到自己的抱負尚未實現,兩個孩子又小,家里還欠著重債,我牽腸掛肚……”
一個星期后,即2003年6月8日晚上9點,朱建平寫完這最后一頁日記,撒手離開了人世。
父親,您可以含笑九泉
在料理完父親的后事后,朱成斌與朱樂兄弟倆從抽屜里找出這本日記,淚流滿面地讀著。
為了實現父親的遺愿,讓弟弟考上重點大學,長兄如父,朱成斌繼續在外面打工,掙錢供弟弟讀書。朱成斌每月的工資只有幾百元,但只要工資一發下來,他只給自己留一百元生活費,剩下的錢全部寄回家里供弟弟繳納學費。而母親李享華則在縣城租了間房,一邊照顧小兒子讀書,一邊辦起了一家托教中心,幫一些打工者照看他們的子女,賺錢維持母子倆的生活開銷。
在哥哥和母親的照顧下,朱樂勤奮讀書,好學上進,中考畢業那年,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考上縣重點高中特尖班,2008年高考,朱樂又以理科536分的成績被廣西大學錄取,終于實現了父親當年要求自己考進重點大學的遺愿。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朱樂特意踏上父親的長眠之地祭拜:“父親,您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兒子終于考上重點大學了。”
村里的八十多戶父老鄉親聞訊,也都紛紛上門向朱樂祝賀,恭喜他考上大學。酒席散盡,朱樂回到自己家里,取出那本父親當年寫下的“死亡日記”,一個人坐在燈下靜靜地看著,淚水一滴滴地落下來。
2008年8月8日,朱成斌位于南京市玄武區一繁華地段的面包店也開張了,盡管投資的十幾萬元錢都是他向各處借來的,但朱成斌相信,自己一定能經營好這個小店,改善家里的生活。而就在這時,一位善良的女孩也走進了他的生活,這個叫吳霞(化名)的姑娘,很欣賞朱成斌的堅強和勇敢,兩人很快確定了戀愛關系。吳霞的家境較好,卻從不因此而嫌棄朱成斌,得知朱樂讀大學需要一筆不小的開銷,她主動提出,包一個2000元的紅包送給朱樂。
2008年9月,朱成斌、朱樂的故事在當地流傳開來,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為了幫助朱樂順利完成學業,金溪縣紀委、金溪縣監察局和縣教育局等部門聯合捐款8000元資助朱樂。當收到這筆捐款時,47歲的李享華熱淚橫流,激動地對朱樂說:“兒呀,你要記住,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這些好心人,要感謝政府,努力報效社會。”
朱樂進入大學后,馬上在學校找了份兼職的清潔工的工作,每月能有200元的收入,他在電話中對母親和哥哥說:“你們不用為我擔心了,我現在也能自食其力了。”
2009年清明,粉紅的杜鵑花染紅了山野,李享華來到丈夫墓前,再次翻開丈夫留下的那本日記。她深情地對丈夫說:“雖然你給孩子留下的不是錢,也不是房子,但是,你留給他們的精神財富是用什么也買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