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時,射擊和狩獵已經成為一種十分高雅的運動,在北美尤其盛行。一些人不惜花費大量金錢來購買各種優質,美觀、新奇的獵槍。19世紀中葉以前,人們狩獵使用的工具大多是弓箭、燧發槍,火帽槍及單發步槍等;到了19世紀中后期,美回民間各種步槍組織的發展促進了比賽步槍和運動步槍的專業化,進而也加速了狩獵武器的專業化。霰彈槍就是從這一時期逐漸發展起來的,并廣泛應用于狩獵和射擊比賽……

19世紀中后期:
霰彈槍一路走來
自1855年克萊門特·波特獲得了第一個關于霰彈的專利權后,霰彈就在美國被廣泛應用于狩獵和運動比賽等活動中,而發射這種彈的槍被稱作霰彈槍。
霰彈槍首先以單管的方式出現,但人們逐漸在狩獵的實踐中認識到單管威力不足的缺陷,于是便設計了雙管(并列或上下排列)霰彈槍。這種槍的特點是在一根槍管無法發射時,還有第二根槍管可以使用,這一點在獵殺大型兇猛動物時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這種特性也使兩發槍彈的連射速度快了許多,提高了射擊命中率。再后來,隨著使用者要求的不斷提高和制造技術應用水平的不斷提升,可提高數倍裝填速度以及射擊速度的唧筒式霰彈槍和半自動霰彈槍也隨之出現了。本文的主角M1897就是19世紀后期出現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唧筒式霰彈槍。
M1890的改進版本
M1897唧筒式霰彈槍采用12號口徑,其內部結構來源于M1890唧筒式步槍,但作了相當大的改進,如將擊錘、阻鐵等與取彈器組合在一起,槍機的閉鎖方式由槍機偏轉式改為閉鎖卡鐵式等。
取彈器的改進
在M1890唧筒式步槍中,取彈器與擊錘/阻鐵是分離的兩個零件。而在M1897霰彈槍中,擊錘/阻鐵組合在取彈器中,使其成為一個組件,更便于不完全分解及維修保養。
M1897的取彈器左側有一個不規則的曲線槽,其前半段呈“廠”形,由一個傾斜槽及一長一短兩個直線槽組成;后半段為橢圓形槽。護木推拉桿尾端的卡筍沿著這個不規則的曲線槽滑動,當護木推拉桿前后運動時,便通過其上的卡筍與曲線槽的配合帶動取彈器前端上下擺動,而不是像M1890的取彈器那樣由額外的片簧來使其擺動,簡化了結構。

M1890步槍的取彈器中間有一盲孔為取彈管,當取彈器向下擺動到位時,彈倉中的彈便進入取彈管中。M1897霰彈槍取彈器的取彈部分不是管狀,而是一個凹槽,位于取彈器頂部。當槍機向前運動時,便將位于取彈凹槽中的彈推入彈膛。由于該槍采用右拋殼形式,機匣右側開有拋殼口,為防止進入取彈凹槽中的霰彈自機匣右側掉出,故在取彈器右側設有擋彈板。
另外,M1890步槍取彈器的前端下部有一突棱,當取彈器頭部上抬使取彈管對正彈膛時,該突棱封住彈倉尾端,防止彈倉內的彈向后漏出。而M1897霰彈槍取彈器的尺寸較小,其前端不再設有封住彈倉尾端的突棱,為了防止取彈器前端離開彈倉尾部時彈倉內的彈向后漏出,便在彈倉尾部設有左、右兩個彈性阻彈片。當取彈器前端向下運動時會撐開兩個阻彈片,彈倉內的霰彈便在托彈簧力的作用下進入取彈器上的取彈凹槽中,當取彈器前端向上運動離開彈倉尾端時,這兩個阻彈片便合攏封住彈倉尾部。
槍機驅動機構的改變
在M1890唧筒式步槍中,槍機前端左側有一個45度的斜槽,護木推拉桿尾部的卡筍卡在斜槽中,前后推拉護木,該卡筍便通過斜槽帶動槍機前后運動。而在M1897霰彈槍中,這個斜槽結構從槍機上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零件——槍機驅動鉤,同樣起到使槍機隨護木推拉桿前后運動的作用。與M1890步槍的槍機相比,由于去掉了結構復雜的驅動斜槽,M1897霰彈槍槍機的結構變得更簡單、更便于生產。
閉鎖方式的改變
M1890步槍采用的是槍機偏轉式閉鎖原理,推護木向后時,槍機頭部先上抬,然后在護木推拉桿的帶動下向后做直線運動。槍機頭部的上抬動作即為開鎖動作。而M1897霰彈槍的槍機只做直線運動,采用的是卡鐵擺動式閉鎖原理,閉鎖卡鐵其實就是取彈器。該槍槍機結構比較簡單,前端下部有個突起,槍機向前推彈入膛后,取彈器在護木推拉桿的帶動下上抬,其前端頂在槍機突起的后方,防止槍機后退,使槍機閉鎖。

唧筒式操作原理
M1897霰彈槍擊發后,向后拉護木,護木推拉桿卡筍在取彈器左側槽的前半段向后滑動,使取彈器前端向下擺動,其頭部與槍機突起解脫扣合,使槍機開鎖。在這個過程中,護木推拉桿尾端還未與槍機驅動鉤扣合,故槍機仍固定不動。
隨著護木推拉桿繼續后移,其尾端與槍機驅動鉤扣合,帶動槍機向后,抽殼鉤將彈膛內的彈殼抽出,并由拋殼挺向右拋出。在槍機向后運動的過程中,擊錘逐漸被槍機壓倒而被阻鐵扣住。在這個過程中,護木推拉桿尾端的卡筍在取彈器左側較長的直槽中滑動,取彈器固定不動。
當護木推拉桿卡筍向后運動到取彈器左側的橢圓形槽中時,卡筍沿橢圓形曲線滑動,帶動取彈器前端向下擺動,撐開彈倉尾端的阻彈片,在托彈簧力的作用下,彈倉內的最后一發彈進入取彈器頂部的取彈凹槽中。
再向前維護木,護木推拉桿帶動槍機向前,同時護木推拉桿卡筍沿橢圓形槽滑動,使取彈器前端上抬,取彈凹槽對正彈膛。隨著槍機的繼續前移,便將取彈凹槽中的彈推入彈膛。在槍機推彈入膛的過程中,護木推拉桿卡筍在取彈器左側的長直槽中向前滑動,取彈器保持固定不動。
槍機推彈入膛后,其前端頂在彈膛尾端面。此時,護木推拉桿卡筍沿取彈器左側的斜槽向前下方滑動,使護木推拉桿尾端與槍機驅動鉤脫開。在護木推拉桿卡筍沿斜槽滑動時,帶動取彈器前端向上擺動,其頭部抵在槍機突起的后方,使槍機閉鎖(在取彈器前端上抬而離開彈倉尾端時,兩個阻彈片合攏封住彈倉尾端,防止彈倉內的彈向后漏出)。此時槍處于待擊狀態,扣動扳機即實現擊發。操作護木推彈上膛,則進入下一個射擊循環。
一代經典
盡管M1897取彈器組件(包括取彈器、擊錘、阻鐵等)結構有些復雜,但并不妨礙它成為一代經典霰彈槍。它是槍械史上設計非常成功的霰彈槍之一,其生產一直持續到1957年,曾被美國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采用,并參加過一戰、二戰及越南戰爭等。其彈倉式供彈機構及唧筒式操作方式為現代唧筒式霰彈槍打下了基礎。
編輯/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