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太平洋戰場環境而生

武器開發的動力主要來自于需求,M1坦克手步槍也不例外。二戰期間,美軍坦克部隊裝備的自衛武器多是湯姆遜沖鋒槍和一些霰彈槍,坦克兵在坦克中中彈后鉆出坦克迎敵時,常常發現自己的裝備存在射程不足、威力有限等嚴重缺陷,因此急需一款槍管較短、威力與步槍相當的新武器。當時美軍空降部隊裝備的是M1伽蘭德步槍,但由于該槍槍管太長(達610mm),每次執行傘降任務時都需要將其分解為三部分,落地后重新組裝后再投入戰斗,在夜間投送時尤為不便。若是能將槍管縮短150mm左右,將會方便攜整槍跳傘,落地后就能直接投入戰斗。
鑒于上述需求,1941年,美國軍方要求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研發一種用于空降部隊的短步槍,M1E5隨之誕生。該槍以M1伽蘭德步槍為基礎,采用更短的457mm槍管和折疊式槍托。不過該槍與英國的李·恩菲爾德Mk5“叢林步槍”一樣,射擊時聲響巨大、火焰特征極為明顯,精度及威力也并無特別之處,因此沒有被美國軍方采用。
1944年末,太平洋戰區各地面作戰司令部發現那里的戰場是完全不同于歐洲戰場的叢林作戰,而適用于歐洲環境的M1伽蘭德步槍用于叢林作戰則頗多不便。為此,美國軍方再次提出了在M1伽蘭德步槍的基礎上改制一款適合叢林與空降作戰步槍的要求。一些設計很粗糙的樣槍被制造出來,不過這些樣槍并非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制造的,有傳言說是澳大利亞的兵工廠根據M1伽蘭德步槍改制而成的。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想方設法得到了一支樣槍,他們發現該槍除了采用木質槍托外,其他設計與M1E5毫無二致。于是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在這支樣槍的基礎上研制出一款新槍,命名為T26,不過在測試后卻發現,該槍的問題與M1E5如出一轍:操作不易、聲響驚人、火焰巨大。關于斯普林菲爾德公司T26的產量也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由于投產后不久戰爭就結束了,所以軍方在接收了1000支后就取消了原來的15000支的訂單,還有一種說法是T26從未投產,而珍藏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博物館中的那支短槍管M1伽蘭德步槍并非T26,實際上是來自太平洋戰區的一支改型槍。
二戰后,美國國家軍械公司(National Ordnance)收集了大量M1伽蘭德步槍的零部件,生產出近20 000支T26步槍。由于該公司的總裁非常喜愛坦克,并認為他們組裝的T26將會成為坦克兵的優良裝備,所以將這些T26稱作“M1坦克手伽蘭德”——雖然從未有坦克部隊配發過這種槍。

改進設計超越前身
M1坦克手步槍與M1伽蘭德步槍一樣,采用活塞長行程導氣式自動方式,其機構動作可靠,成本低廉。
M1坦克手步槍槍管長457mm,比標準型Ml伽蘭德槍管(長610mm)短153mm,全槍長短了約135mm(M1坦克手步槍的全槍長為970mm,M1伽蘭德步槍的全槍長為1105mm),比全槍長為910mm的M1卡賓槍略長。M1坦克手步槍的全槍質量也比Ml伽蘭德步槍輕0.5kg;其威力約為M1伽蘭德步槍的80~90%,介于M1卡賓槍和M1伽蘭德步槍之間。
M1坦克手的瞄準系統繼承了M1伽蘭德步槍的設計。通過調整刻度盤和調整鈕,可以輕松地對照門的高低和方向加以調整,其調整的方便性是同時期德國毛瑟98k、日本三八大蓋、英國李·恩菲爾德和蘇聯莫辛一納甘等步槍難以相比的。
與M1伽蘭德步槍配用的7.62×63mm槍彈不同,該槍發射的是7.62×51mm NATO槍彈。
M1坦克手步槍雖然與標準型M1伽蘭德步槍基本結構相同,但其在一些設計細節方面做了可貴的改進。
M1坦克手步槍的擊針帶有回位簧,而M1伽蘭德步槍中并無這一設計。這是因為擊針隨槍機向前復進時,由于慣性會在槍彈底火上留下輕微的打擊痕跡,雖然擊針質量很輕,意外擊發的可能性不大,但為了確保安全性,M1坦克手步槍還是加裝了擊針回位簧,避免意外擊發。
M1坦克手步槍的槍彈裝填方式也獨具特色。其采用漏夾裝填,但一般采用此種設計的武器都必須在發射完所有槍彈后才能向漏夾中裝入新彈,而M1坦克手步槍卻不必射完所有槍彈后即可向漏夾中裝彈,大大節省了裝彈時間,這是對M1伽蘭德步槍供彈系統的一個最大改進。

一般來說,對于槍械日常維護的不完全分解可由士兵輕松完成,但再進一步的分解則需要熟練人員使用專業工具進行。而M1坦克手的設計理念卻頗有不同,普通士兵使用普通工具、槍彈甚至小刀就可以輕松地進行細部分解。
雖然M1坦克手步槍最終未能裝備部隊,但其所做的各種改進還是值得肯定的。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