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文化營銷的合作高手,她是時尚圈里的低調女性,新興海歸,沙龍女主人,是連接文化圈子和商業圈子的關鍵人物?!皶r下,海歸群體最需要的不是哪里去找百萬、千萬的投資,而是能夠Share信息和資源的圈子?!?/p>
張弢一看上去就是時尚圈的人。她的衣著、舉止并不犀利。配合拍照,細節泄露了她的職業習慣,她深知自己適合什么樣的服裝,甚至連小小配飾的顏色都能兼顧到。
兩度留學深造,持有英國利茲大學傳媒學碩士學位和城市大學MBA學位。
如果翻看她作為女性創業者的大手筆,你會驚訝于這位27歲就成立自己文化公司的職業女性,并沒有一副咄咄逼A的凌厲形象,她的笑很真誠,不招牌。
幾年來,她投資時尚雜志和文化公司,聯辦專業的國際音樂賽事,為天津濱海新區打造品牌形象,還為來華投資者提供全面整合的商務方案,但至少,這并非事實的全部。從第二次留學回國的那一天起,她就開始經營自己的形象和公司。之所以成為今天的張弢,兩赴英倫和深諳“人脈”價值的經驗都不可或缺。
“我不是一個從商業中得到極大快樂的人,我更多的興趣在整合和創意。我喜歡做文化企業,但我也明白,如果文化項目在商業上不能夠有持續的、自我發展的動力,任何創意都不可能實現?!?/p>
在創業過程中,張弢慢慢找到樂趣,商業模式、團隊基本成型。隨著中國留學人才歸國創業“騰飛”獎的開啟,作為組委會的副秘書長,張弢擁有另一個身份——承辦公司的董事長,她極速整合了大量資源,為吸引海外留學精英歸國的項目搭建運作平臺。
而她所崇尚的“人脈資源理論”,也有了新的印證和價值體現。
個性復蘇
“我經歷過一個所謂價值觀的轉折。剛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就開始叛逆了,一直灌輸給我們的是集體主義,沒有什么個性意識。家教很嚴,不過我就是覺得應該去追求個人的理想?!?/p>
進入南開大學之后,張弢開始個性復蘇。
“小時候,我父母就喜歡給我買紅色的衣服,不知道我喜不喜歡,穿就是了,上大學之后,發現自己自由了,可以有選擇的權利了?!?/p>
真正感受自由,還是張弢第一次出國的時候。第一次出國順理成章,祖輩旅居法國從事藝術,出國讀書成為她自然完成的教育程序。回國之時,25歲的張弢即成為知名跨國公司大中國區總裁的特別助理?!凹依锶苏f,女孩子也就這樣了,海外留學是必需的。歸國去外企,當時看起來這是最好的選擇。能在一個擁有全球10萬員工的跨國企業任職,當時于我而言,已經很好了”。
四年之后,職業瓶頸到來,擺在張弢面前的有兩條路,從品牌轉去做銷售以得到繼續提升的機會,或者,另起爐灶自己做公司。
于是,賽特賽爾文化傳播公司應運而生?!拔耶敃r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雖然這段職場經歷讓張弢感恩和懷念,但是骨子里的獨立意識卻讓他輕松地作出了決定,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事實證明,海歸身份讓張弢將一些涉及中外交流的商務項目輕松收入囊中。業務最繁忙的時候被這樣描述:“外地的發布會一個接一個,工作人員忙得幾個月都沒時間回北京拿件衣服。這個階段持續有兩年。”這也曾是創業之初張弢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在默契的合伙人選擇移民遠嫁之后,張弢也刻意將自己的步幅慢下來?!拔彝蝗婚_始想靜下來,想想自己今后該做些什么?!背醮蝿摌I的順利,反而讓她感到了意興闌珊,在日益加重的責任和公司前途未來的重擔之術下,她選擇了暫時放下。生性的浪漫和女性的特質讓她選擇回到熟悉的英國,開始歐洲之旅,她希望在30歲之前,犒勞自己,好好地放松To當時張弢29歲。
這一選擇,也成為張弢價值觀蛻變的關鍵。
時至今日,張弢回想起自己第二次從英國回國,拿著利茲大學傳媒學碩士的證書,站在首都機場,心中好像充溢著無比自信,“如果我現在所有的存款都沒有了,我也不在乎,我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
兩次留學,游走在中英兩種不同的文化之間,張弢的蛻變有一個從叛逆到入世。從理想到現實的過程。張弢拓展了自己眼界的同時,個性也日趨成熟。她公司的定位也更側重于中外文化交流項目上。
兩次留學,張弢以旅行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城市真正的面貌。在歐洲,她喜歡住在當地人開的風格濃郁的酒店,白天在香榭麗舍大街從容地游走觀賞,累了就選一個咖啡館坐下來看書,她手中拿著研究好萊塢產業的書,她覺得巴黎比倫敦更能讓人看得進書。在那里她完成了自己論文的初稿。周末,Helen或在盧浮宮消磨半天,或驅車直奔尼斯、蒙地卡羅,途中也許會流連在多間的某個小Pub,品嘗地道美味的私人釀制的葡萄酒。
“旅行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換了一個環境,遠離熟悉的人群,你會感受到心靈自由的狀態,這會讓你知道接下來你應該做些什么。”
平臺的價值
“真正的個人價值是當你對別人有用的時候,這種滿足感是巨大的,你會意識到人脈的價值”。
張弢的第一份工作,就在不經意間受惠于人脈。
當年在英國讀MBA,畢業前夕正準備回國發展時,偶然從一位朋友處得知,Nortel公司正在尋找一名大中國區總裁的特別助理。據說,這個候選人已經找了半年之久,公司對這個職位的要求很高,無論是英文水平、眼界見識,還是職場經驗,都要與知名跨國公司的定位和總裁的要求相匹配。
當年年少氣盛的張弢開玩笑說:“這么高的要求,恐怕像我這樣的還差不多。”
“對啊,你愿意嗎?”
“IT公司太枯燥了,不太適合我”。
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張弢獲得了直接被總裁面試的機會,而免去了初試、復試等一系列的環節,而與總裁直接而良好的溝通更讓她獲得了比公司原先對這個職位所設定的待遇更高的Offer。
在張弢看來,人脈和“朋友”的重大區別就在于,作為朋友,身份背景是可以被忽略的,朋友之間是率性的,但作為人脈,身份背景則是不能被忽略的。而在職場上,發展人脈和結交知己要區分開來。人脈注重的是每個人的價值和你對他人的貢獻;而人生知己可能更注重于彼此的感覺、相知相惜。當一個人成長到一定的階段,你的成功,無論是生活上還是事業上,人脈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弢加入歐美同學會,還沒多久,“北京國際音樂賽事”的人通過朋友找到她,言下之意,這個項目缺少資金,能不能給點贊助,張弢看完資料,暗自驚訝:不僅缺錢,還缺策劃,這么好的項目為什么不能商業化呢?
“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賽事,評委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80%以上的選手來自十四個國家,是一場高水準的比賽。更重要的這是支持年輕人發展自己音樂夢想的平臺?!庇谑撬摵狭说聡膶汃R公司,贊助了這場音樂賽事。
“我們做的只是文化事業的一小部分,文化的交流的確是可以跨越國界。跨越年齡、性別,這也是做文化公司的人最大的成就感?!?/p>
由于2009年的成功,組織者計劃將這個賽事辦成可以媲美世界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的國際頂級品牌賽事。
目前,張弢正在為中國留學人才歸國創業“騰飛”獎活動奔忙著。“騰飛”獎活動的籌備和組織工作得到中央統戰部的批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韓啟德院士對“騰飛”獎評選活動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有力的支持:韓啟德副委員長親自擔任“騰飛”獎組委會名譽主席,并為活動親筆題詞“騰飛”二字,勉勵留學人才歸國創業、報效祖國。
“這不僅僅是一個獎項,這是一個平臺,海歸群體最需要的不是哪里去找百萬、千萬的投資,而是能夠Share信息和資源的圈子?!?/p>
在英國讀書時,張弢應邀出席倫敦上流社會名媛聚集的Party。時至今日,有些玻璃天花板仍然牢不可破。只有完成對不同文化的真正精通,骨子里才會對自己的民族有更深切的熱愛。正因如此,學成歸國成為很多海歸精英的最終選擇。
“海歸們通常有幾年甚至十幾年生活在海外。這段時間他們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但卻缺失了國內的經歷。而回國創業最需要的是國內的資源和整合能力,我希望能夠做的是幫助海歸們找到屬于自己人脈與交往的平臺,盡快融合自己的才華與商機,實現自身價值,在事業成長的同時與祖國一起“騰飛”。
在張弢眼里,“騰飛獎”的國家意義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