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騙局在創業途中讓人不寒而栗,諸多成功老板根據多年創業經驗總結幾點防騙小技巧,與大家一同規避風險。
不要盲目從眾
有人賣貸、有人假裝買貨、以招攬顧客騙人的方法,亦稱“做籠子”,其實都是說給顧客聽了。演給他人看的。我們稱這種手法是“假賣假買”,騙子們以假買賣成交消除他人疑慮。騙取他人錢財。了解了此種騙術的過程和特點,就知道了防騙的措施——保持冷靜,勿從大眾,盡量避免被動性的交易。
嚴格監控所購商品
調包計,商界常見騙術之一。騙子出售某種商品,讓你看到的是優質樣品;或讓你驗看的是真貨,待貨物運到時,才發現交來的是假貨;或在你考察時看到的是新機器,待你收貨時,方知是被淘汰的舊機器。其防止措施是嚴格監控裝貨、運貨的過程。
不要讓對方找到借口
借口,在商場交易中是屢見不鮮的。從談生意到貨物交易、租賃承包、工人工資變動等直接的經營活動無所不在。它有時可看作商場交易是一種技巧,有時又是用來進行詐騙的手段。合理、適當地利用借口可使你生意成功,但不善于對付他人借口,也會使你受騙上當或給生意帶來麻煩。
防止“釣魚”騙術
這類騙術的一般方法是:先與企業簽定小額合同,認真履行,取得信任后再簽大宗巨額合同行騙:或與企業簽定大宗巨額合同,先付小額貸款、定金。或采取行賄、回扣等圈套騙取貸物。防止措施是大宗巨額生意更應擦亮眼睛,不要被蠅頭小利所誘惑。
要做好事前事后工作
商場上常有這樣的情形:作為供方的你。不遠千里,辛辛苦苦地把貨物運到對方指定的地點,對方卻以“貨物質量差”等理由,把你的貨物拒之門外,或者拒付貨款。這多為需貨方的欺詐手段。對付需方欺詐,除預先訂好具體、明確、公平的貿易合同及封存自己貨物樣品外,還應向律師求救或訴諸法院。
運用理性的查證方式
一些騙子自己無貨,卻謊稱有貨。把需方領到碼頭、貨場或倉庫,把別人的貨說成是自己的貨行騙。受騙人的錯誤在于,有時過于相信感覺。認為親眼所見不會有假,而假象往往說混雜于這種感覺中。對付這種騙術,主要是打消感性錯覺,通過理性的查證方式,弄清物品的真正主人,如請對方出示身份證和有關有效證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