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來中化集團的發展歷程,是國有外貿企業積極探索改革發展道路、成功進行市場化轉型的縮影
作為幾乎與新中國同齡的企業,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簡稱中化集團)的歷史可追溯到成立于1950年的我國第一家外貿公司——中國進口公司。
回顧近60年來的歷程,中化集團的發展史是一部永不止步的創業史,從一個打破西方經濟封鎖、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國家專業外貿公司起步,逐步發展成為理念先進、管理科學并在主營業務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創新型現代產業服務型企業。
中化集團60年來的發展歷程,是國有外貿企業積極探索改革發展道路、成功進行市場化轉型的縮影。
創業與探索
在成立后到上世紀8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化集團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在計劃體制的特殊環境下,為中國出口創匯和進口大量必需物資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力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中化集團的前身——中國進口公司成立后不久,便從蘇聯進口了4萬噸原油。1973年,國際上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石油供不應求,公司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公司將國內第一船大慶原油出口到日本,之后又陸續出口石油到泰國、菲律賓、巴西、新加坡、美國等市場,打開了中國原油向海外輸出的通道,不但為國家出口創匯創造經濟效益,而且有力配合了外交政策的開展,擴大了我國的政治影響、提升了國際地位。
改革開放前,中化當時的責任就是完成國家賦予的職責,打破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進口國家經濟發展必需的重要物資,在完成進口的同時,也積極擴大出口,為國家創造外匯收入。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家推行外貿體制改革,中化集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公司積極進行國際化經營探索,經國務院批準大力推行“三轉三化”,開展國際化經營承包試點、綜合商社試點,為中國外貿體制改革進行了有益嘗試,為中國外貿企業探索改革發展道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探索終究要“交學費”和付出代價。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沖擊之下,長期多元化的盲目擴張、內部管理混亂導致的各種問題集中爆發。加上外貿經營權放開以及國家石油、化肥經營體制改革,中化集團的外部經營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長期賴以生存的傳統進出口代理經營模式難以為繼,一度陷入了瀕臨破產的危險境地。痛定思痛之下,中化集團開始大力推行管理變革,實施市場化戰略,對企業進行全面再造,由傳統外貿企業向現代產業服務型企業的轉型。
戰略大轉型
1999年,中化集團開始實施管理改善工程,通過改革公司治理、改善企業管理、引入關鍵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逐步建立嚴密規范的規章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機制和內部控制體系,為企業市場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隨后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組織結構,收縮經營戰線,再造經營管理架構,重塑企業價值理念等大刀闊斧的改革。
針對歷史上產業定位模糊、經營資源分散等問題,1999年以來,中化集團堅定不移地圍繞培育和強化可持續發展能力、打造基業長青企業的目標,通過內部管理戰略和外部擴張戰略的兩輪驅動,把握資源、技術、市場三個關鍵環節,通過創新、整合、并購、合作四種途徑,做強做大農業、能源、化工、金融、地產五大主業,推動業務轉型。

公司發揮長年國際化運作的經驗和實力,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速推進石油業務戰略轉型,積極完善產業鏈,基本完成了上、中、下游業務的戰略布局,油氣產量快速增長,市場營銷能力持續增強,石油煉制業務獲得重大突破,第三方倉儲物流業務保持領先,成為一家在國家能源格局中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石油公司。2008年,中化集團受國家委托承建的舟山國家石油儲備基地順利建成,獲得國家有關政府部門的好評。
經過60年特別是最近十年來的發展,中化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農業投入品(化肥、農藥、種子)一體化經營企業,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化集團經營化肥業務的旗艦企業——中化化肥是國內最大的化肥供應商和分銷服務商,產品銷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8%。在國內參控股化肥生產企業達13家,控股總產能達到1016萬噸,已發展成為國內唯一擁有氮肥、磷肥、鉀肥、復合肥四大產品系列生產能力的大型化肥企業。同時,中化集團以“全心全意為中國農民服務”為宗旨,積極完善“科技型”農化服務體系,常年開展“三下鄉”等形式多樣的公益性農化服務活動,在化肥行業樹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作為傳統優勢業務,中化集團的農藥進出口額多年保持全國第一。重組沈陽院和控股浙江石化建材集團,形成南北兩大農藥研發平臺,農藥綜合研發實力躍居國內第一,承擔著多項農藥研發“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1978年成立的中種公司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種子企業,2007年加入中化集團后煥發出新的活力,種子生產加工和經營規模在國內保持領先。
中化的化工業務實力也不斷增強。公司已確立了在國內氟化工領域的優勢地位,成為上下游產業鏈較完整、國內綜合研發實力一流、ODS替代物品種最多的氟化工企業,是國內品種最全的供應商。同時,擁有國內唯一的“國家ODS替代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橡膠業務方面,到2008年,公司控制的天然橡膠加工總產能已達到27萬噸,并在海外天然膠資源獲取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化工物流處于市場領先地位,已成為全國領先的第三方石化倉儲物流服務商。此外,中化集團的醫藥中間體、原料藥及制劑的出口規模一直位居國內前列;染顏料業務持續保持全國出口市場份額第一;經營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化纖原料等商品,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石化原料分銷商之一。
中化的金融業務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通過在市場中的摸爬滾打,中化集團的金融業務從市場化意識、風險管控、戰略發展到隊伍都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如今,中化集團已經構建了涵蓋融資租賃、信托等業務的門類齊全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金融業務盈利能力不斷增強,行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其中,遠東租賃業務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在國內同行業中保持領先。外貿信托是中國銀監會直接監管的三家信托公司之一,綜合實力位居行業前列。
2008年,中化集團完成了對地產業務板塊的最大規模戰略性重組,成功將金茂集團全部股權注入方興地產,大大提升了寫字樓及酒店投資組合的資產規模和質量,公司旗下擁有金茂大廈、凱晨世貿中心等多個大型項目和高檔酒店,全部位于中國最核心城市的黃金地段,已成為中國高端商業地產領域規模最大的公司。
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化集團的經營業績和資產狀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公司營業收入從1998年的810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3089.75億元,利潤總額從當年的賬面8.5億元增長到87.76億元,總資產從當年的賬面410億元增長到1354.98億元,凈資產也從賬面84億元增長到478.59億元,并連續五年在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中被評為A級。
創業,永不止步
企業的發展永無止境。在十年管理改善的基礎上,中化集團于2008年正式開始推行精益管理工作,以更嚴格、更系統的標準持續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2009年開始,中化進入第三次創業期。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化集團將抓住國內外經濟調整、產業重組帶來的機遇,進一步聚焦主營業務,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強化主營業務產業鏈,鞏固主營業務產業地位,逐步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跨國企業集團,為實現具有全球地位的大公司的愿景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Connect | 鏈接
傅維元:中化60年的關鍵詞
《國企》:中國建國60年了,作為一個幾乎與新中國同齡的國有企業,縱觀中化的發展歷史,您認為有哪些詞最具代表性?
傅維元:有這么幾個詞可以體現中化的特點,“最早和最大”、“積極履行國家賦予職責”、“三轉三化”、“危機”、“戰略轉型”、“偉大公司”。
《國企》:您能結合中化的歷史,具體談一下這幾個關鍵詞的含義嗎?
傅維元:我首先談一下“最早和最大”。“最早”一是成立早;二是走出去早;三是最早進入世界500強;四是探索改革比較早。再說“最大”,是指中化集團在外貿領域是重要的骨干企業。從1985年起,從經營規模上講,一直是最大的龍頭企業,從2003年起根據國資委的考核結果,中化集團在經營規模、經營質量、經營效益上講,在商貿領域都是最大最好的。
再談一下“積極履行國家賦予職責”。中化集團的前身——中國進口公司、進出口公司的成立,就是為了打破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施的封鎖禁運,進口國家急需的物資,如1952年把大米出口到錫蘭換取橡膠等。很大程度上,中化履行的都是政府的延伸職能。在計劃經濟時期,所有的任務都是國家制訂下達,中化就是全力執行國家賦予的職責,為國家經濟發展服務。
改革開放后,中化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公司提出了“三轉三化”。“三轉”指由國家進出口貿易向國際貿易轉變;由簡單的商品貿易向多功能貿易轉變;由中國的貿易公司向跨國公司轉變。“三化”指逐步實現管理現代化、經營國際化、組織集團化。通過三轉三化,中化發展很快,成為外貿領域最大的龍頭企業,發揮了很好的行業影響和帶動作用,推動了國家外貿體制改革進程。
下面談一下“危機”。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中化進行了許多革新探索。由于我們缺乏對市場經濟的足夠認識,沒有轉變粗放經營的發展方式,盲目擴張,加上管理跟不上,產生了大量不良資產,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沖擊下,公司發生了嚴重支付危機。過去,許多資金都是短貸長投,加之大量逾期應收賬款,金融危機一來,銀行馬上就催還貸款,結果公司的現金流就出了問題。我們都知道,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生命線。現金流一斷,企業就離關門不遠了,當時中化就是處在這樣的危險中。
再說一下“戰略轉型”。危機發生后,中化對危機發生根源進行了深刻反思,認識到出現危機固然有金融危機沖擊影響,但根子還在企業內部,觀念落后、管理粗放、經營模式單一等等,企業只有變革才有出路。于是,在國家幫助下渡過困難以后,中化開始了艱難戰略轉型。所謂轉型就是指通過實施管理改善工程和市場化戰略,改變單一的代理進出口經營模式,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延伸,培育面向市場的核心競爭能力。作為一名親身見證中化這十年變化的一員,我感到很欣慰也很自豪。相信中化將來也一定能夠繼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最后還要說一下“偉大公司”。中化從2003年提出,要把企業建設成為受人尊敬的、具有全球地位的偉大公司。偉大公司宏偉目標的提出和推進,充分顯示出了中化集團永不滿足、持續追求進步的遠大理想和追求,也充分展現了在新的歷史時代中化集團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所具有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一名老中化人,我為此感到十分自豪,并相信中化集團將來一定會實現偉大公司的愿景目標,不斷做強做大,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傅維元于1996年至2006年擔任中化集團副總裁,后擔任舟山國家儲備公司和中化興中公司董事長,直到2008年才離開工作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