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管理逐漸脫離單一的計劃模式,在順應國家擴權讓利改革的同時,開始深入思考企業與國家、企業和職工的責權利關系,逐漸關注企業與市場和消費者的關系
這一時期的國企改革,是在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為輔的前提下,政府向企業放權讓利,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和市場調節的范圍。為此,國家重點采取了五項改革措施,即擴大企業自主權、經濟責任制、兩步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和轉換經營機制。
五大改革措施
擴大企業自主權。擴大企業自主權,是在維持計劃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國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賦予國有企業更多的經營管理權限,增強企業活力,調動員工積極性。1978年10月首先在四川六家企業中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1981年開始在國營工業企業中全面推廣,使得企業在財務、人事、產品生產與銷售等方面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
經濟責任制。擴大企業自主權是為了解決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但是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責權關系并沒有涉及,職工與企業的責權關系同樣沒有涉及。為了明確國家、企業、職工之間的責權利關系,1981年國家開始在工業企業中逐步實施經濟責任制。在《關于實行工業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工業經濟責任制是在國家計劃指導下,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實行責、權、利緊密結合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經濟責任制調整了國家、企業與職工的利益關系,在一定程度克服了“大鍋飯”的弊端,調動了員工積極性。但是,以利潤分成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責任制,造成企業把經濟利益看得過重,難以和國家的資源有效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甚至造成企業盲目擴大員工收入的傾向,由此引發了物價上漲、經濟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鑒于此,1982年年底,工業企業經濟責任制基本就停止實行了。
兩步利改稅。利改稅的出臺,是為了糾正以利潤分成為主要內容的經濟責任制的弊端。利改稅改革分兩步進行,即通常所說的兩步“利改稅”。第一步,1983年6月開始采取利稅并存的制度,即在企業利潤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稅和地方稅,然后對稅后利潤在國家和企業之間再次進行分配;1984年10月,開始實施第二步利改稅,即將第一步利改稅中的上繳利潤也變成上繳稅收,從而實現國有企業以稅代利的改革。
承包經營責任制。1986年,全社會逐漸認識到國企改革的關鍵在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于是在1987年開始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堅持“死包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補”的原則。在隨后的1988年和1989年,國家多次發文以規范和完善這一制度。為了配合承包經營責任制,國家還先后推行了廠長(經理)負責制、橫向經濟聯合與企業集團等改革措施。
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實質上是對擴權讓利的延續,旨在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1992年,國務院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進一步明確了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目標,就是要讓國有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單位,成為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法人,還明確了企業的14項經營自主權和企業自負盈虧的責任。
這一時期,國企管理開始逐漸脫離單一的計劃管理模式,在順應國家擴權讓利改革的同時,開始深入思考企業與國家、企業和職工的責權利關系,逐漸關注企業與市場和消費者的關系。
總體上講,國企管理改革的探索主要集中兩個方面:經營自主權方面,國家推行放權讓利政策,那么國有企業該如何利用經營自主權,尤其是面向市場、適應市場?經營承包方面,國家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該如何推行?
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1984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從生產經營計劃、產品銷售、產品價格、物資選購、資金使用、生產處置、人事勞動管理、工資資金使用、聯合經營等十個方面放寬了對企業的約束和限制,擴大了企業經營管理權限,這就是著名的“擴權十條”。
【案例】福建55名廠長呼吁“松綁”
1984年3月24日,福建國有骨干企業55位廠長的呼吁書《請給我們松綁》在《福建日報》全文刊登,成為國營企業改革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甚至一度把這一天命名為“中國企業家活動日”。

在呼吁書中,55位廠長提出至少要給企業五條權力。第一,工廠正職由上級任命,副職由廠長提名上級考核任命,其余干部統統由企業自行任免,上面不要干涉;第二,干部制度要破除終身制和鐵交椅,實行職務浮動,做到能上能下;第三,企業提取的獎勵基金,企業有權自行使用,上面不要干預;第四,在完成國家計劃指標的情況下,企業自己組織原料生產的產品,允許企業自銷;第五,改革企業領導制度,試行廠長負責制,擴大廠長權力。
國家在1978年底就推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并于1981年在國營工業企業中全面推廣。1983年的這封呼吁信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擴大企業自主權,無論是在放權的范圍上,還是在具體的落實上,效果并不令人滿意。在呼吁書的推動下,國務院不久就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提出了著名的“擴權十條”。兩年后,實施“廠長(經理)責任制”。
隨著生產經營計劃、產品銷售等權利的下放,國有企業開始按照市場的需求安排計劃和生產,面向市場進行銷售。比如,企業開始關注產品質量、生產成本、市場需求、競爭狀況等經營問題,逐漸從生產型企業轉向生產經營型企業。
同時,逐漸關注擴大再生產及技術改造。擴權后,企業可以從利潤中提取部分企業基金,用于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于是,大部分國營企業開始技術改造和革新,并根據市場需求擴大再生產能力,由此企業的生產經營逐漸好轉。比如,一些試點企業主動開展市場調查和市場預測,調整產品結構,截長線補短線,提高質量,增加品種,使生產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市場地需求。
【案例】步鑫生: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
1983年11月,《人民日報》頭版載文《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這是一篇關于浙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步鑫生改革事跡的長篇通訊。由此掀起了“步鑫生熱”,步鑫年也成為當年度最耀眼的企業明星,讓當年略顯沉悶的改革氛圍為之一振。
步鑫生在海鹽襯衫總廠的改革,就是把國家放權讓利的改革精神貫徹到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個縮影。比如,他克扣一些不勤快工人的工資,甚至還開除了兩個工人;他在廠里搞獎金制度,打破“大鍋飯”;他突破商業包銷體制,開始自主生產襯衫,派人常住上海,研究市場信息,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了“雙燕”牌男女襯衫、“三毛”牌兒童襯衫和“唐人”牌高級襯衫等產品,迅速占領了市場。
在媒體的宣傳下,步鑫生后來也總結出一些改革的經驗。比如“日算日結,實超實效,實欠實賠,獎優罰劣”的分配原則;“人無我有,人有我創,人趕我轉”的生產方針;“生產上要緊,管理上要嚴”的管理思想;“靠牌子吃飯能傳代、靠關系吃飯要垮臺”、“誰砸我的牌子,我就砸誰的飯碗”的經營思路等。
“步鑫生神話”一時間成為國有企業學習的榜樣,國家也大力推廣“步鑫生經驗”,再次掀起了擴大企業自主權、打破“鐵飯碗”的改革熱潮。
在用工制度方面,企業引入社會化用工。改革之前,勞動人事由國家直接管理,企業無權自主用人。擴權之后,企業有了一定的用人自主權,開始按照企業工種的實際需要,自定標準向社會公開招工。
同時,實施人才競爭機制。一些中小企業采用了招標選任的方法,經營管理者實行干部選聘制,普通職工實行工人組合制,推動了企業人事勞動制度的改革。
企業激勵機制逐步建立。實施擴權讓利后,企業可以自留部分利潤,企業也有權根據利潤留成情況發放獎金。于是企業不再是干好干壞一個樣,職工也不再是干多干少一個樣,極大的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經營承包制改革

國有企業開始根據政策規定和企業自身特點,有條件地實施承包經營責任制,并在實施過程中,形成一些好的經驗和方法,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首鋼的承包制經驗。
【案例】首鋼承包制試點
1979年,國家經委、財政部等有關部門聯合發出《關于在京、津、滬三市的8個企業進行企業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其中就有首都鋼鐵公司。在成為試點之后,首鋼推行了新的管理法,即“三個百分百”:每個職工都必須百分之百地執行規章制度;出現違規違制,都要百分之百地登記上報;不管是否造成損失,對違規者要百分之百地扣除當月全部獎金。由此,企業的生產秩序迅速恢復,工人積極性被激發出來。隨后3年,首鋼利潤平均增長了45%,上繳國家利潤平均增長了34%。
1982年,首鋼再次成為承包制的改革試點,采取了“上繳利潤遞增包干”的承包方案:以1981年的上繳利潤指標為基礎,逐漸遞增7.2%,包干時間為15年;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選擇企業留利的使用方向和比例;獎金與利潤遞增率掛鉤;利用利潤留成提取的獎勵基金調整部分職工工資,實行內部工資制。
“上繳利潤遞增包干”的承包方案實施后,全廠職工勞動積極性全面調動,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擴權之后,在廠長(經理)、黨委會、職工代表大會三個主體中,廠長(經理)的權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管理委員會成為廠長(經理)的參謀機構,黨委會的監督制約作用逐漸淡化,職工代表大會更是形同虛設。廠長(經理)負責制,對扭轉“大家負責等于大家都不負責”的局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為以后的企業領導機制改革埋下了隱患。
企業兼并與企業集團。隨著企業承包制的推廣,橫向經濟聯合逐漸發展到企業兼并和企業集團的模式。但由于受到“三不變”原則(所有制不變、企業隸屬關系不變、財政上繳渠道不變)的限制,這一時期的企業兼并實際上難以實現深度聯合,更談不上整合,結果必然是有集團之名無集團之實。在企業兼并的基礎上,開始對一些長期虧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行破產。
【案例】“承包英雄”馬勝利
1984年,石家莊造紙廠已經連續3年虧損。年初上級下達了實現17萬元利潤的指標,無人敢應。馬勝利作為當時廠里的一個業務科長,出人意料地提出由他承包造紙廠,年底上繳17萬元利潤,完成上級指標,一時引起轟動。在石家莊市領導的支持下,馬勝利承包了造紙廠,當年就讓虧損的造紙廠實現贏利140萬元,第二年贏利280萬元,第三年贏利320萬元,創造了所謂“一包就靈”的改革神話。

1987年,馬勝利宣布成立“中國馬勝利造紙企業集團”,計劃在全國20個省市承包100家造紙企業。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馬勝利就對27家造紙廠實行了承包。
但是,馬勝利的失敗就像他的成功一樣,來得異常迅速。不到一年時間,馬勝利在各地承包的造紙廠相繼出現虧損,甚至有一些企業提前中止了承包合同。
究其失敗的原因,現在來看,關鍵在于馬勝利的承包帶有太強的隨意性,沒有任何的資源整合,沒有任何的管理、人才和技術的輸出,更沒有集團化的戰略思維。而這些失敗因素,也正是那個年代企業兼并、成立企業集團的弊端所在。
承包過程中的風險機制。在承包過程中,國有企業也開始萌生風險意識,采取規避風險的相關措施。比如,一些企業采用了全員抵押承包的方式,從經營者到普通職工,根據承擔責任的大小,分別以工資、獎金及交納不同數額的抵押金作為風險基金,從而實現國家與企業、企業與職工之間的責權利對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承包制對企業和國家帶來的風險,也從客觀上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