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患者長期躺在床上不動,身體局部組織持續受壓,其血液運輸受阻,容易因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組織潰爛壞死,從而形成褥瘡。褥瘡好發于骨突出對皮膚及皮下組織壓力過大的部位(如長期仰臥時褥瘡多發于骶尾部等),可導致多種功能障礙。在生理方面,可導致患者局部皮膚缺損,嚴重者伴有局部或全身感染癥狀;遷延不愈的巨大褥瘡消耗患者機體營養并限制患者的運動功能,加重關節活動度受限及肌肉萎縮;肢體部位長期存在褥瘡可導致肢體畸形。長期臥床還會給患者帶來心理功能障礙,嚴重以及遷延不愈的褥瘡可使患者產生憂郁、沮喪甚者絕望等心理改變,進而影響患者原發病損的康復進程。
褥瘡的預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減輕局部壓力。保持床墊(含床單)的平整,通過經常翻身(一般每2小時1次)等主動運動有效解除局部壓力。2.保持皮膚干燥和清潔。勤換衣,避免皮膚過度接觸尿液與糞便。3.減輕皮膚摩擦。對皮膚的摩擦等外力是發生褥瘡的危險因素,因此,在搬動患者時要注意患者身體各部分的位置,直接將患者搬離床面。4.加強全身營養。攝入豐富的蛋白質可以預防褥瘡性損傷,并可以保證患者獲得足夠的熱量。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C、E等)和礦物質(如鈣等)有利于構建新組織和對損傷組織的愈合,應盡可能在食物中補充。
預防做得好,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褥瘡的出現。如果這道防線失守,就應圍繞解除壓迫、創面處理和全身管理3方面展開治療,以促進組織愈合,提高生活質量及最大限度地促進患者回歸社會為目標。
為患者解除壓迫時,應避免壓迫其已有褥瘡的區域,防止新的褥瘡出現。可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清洗創面,清除壞死組織,必要時可根據全身癥狀應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二、三度褥瘡如采用保守療法無效,原則上應采取手術治療。另外,高負壓間斷吸引療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微波療法、紫外線療法、激光療法、紅光照射療法、紅外線療法等物理治療方法也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營養,預防和控制感染,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全身治療則應加強營養,注意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
褥瘡不僅是一種軀體的應激,同時可造成心理創傷,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行為改變。平時應對患者多加肯定和鼓勵,提高患者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患者精神振作、充滿信心,這樣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編輯/李宇杰 liyujie@jtyy.com
>> 相關鏈接
褥瘡的分度
一度:急性炎癥反應,局部皮膚紅、腫,有浸潤,伴有麻木觸痛感,病變局限在表皮及真皮層;
二度:出現皮膚缺損,病變浸入皮下脂肪層;
三度:病變穿透深筋膜,侵犯肌肉層;
四度:病變累及骨或關節,可并發骨髓炎及化膿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