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德國是世界上食用面包最多的國家之一,年消費量為692萬噸,人均84公斤。
早在1957年,德國就制定了面包國家標準。各個面包廠都駐有食品評定機構派出的技術人員,他們對面包的整個制作過程跟蹤檢查。首先,嚴把原料關,認真檢查工廠使用的麥子,看是否有農藥等有害物質。對面粉的要求也很高,必須未經漂白,不含防腐劑,不摻油脂,蛋白質的含量只能在9%~15%之間。在生產過程中,只許用鹽和酵母進行發酵和烘焙。對烤制好的面包也有統一的規定,無論小面包還是大面包,都要外皮松脆、內里醇香,其中小面包為50克,熱量不得超過140千卡;大面包為1千克,有將近20個品種。
在德國,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多層次檢驗檢測機構和體系大體上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企業自我檢測;第二層次是介于企業與政府之間完全獨立的中介檢測機構;第三層次是政府檢驗檢測。全國的食品安全監管以檢驗檢測為基礎,檢驗標準和操作規范統一。由于食品生產企業重視,自覺地加強自我檢驗,因此從源頭確保食品安全;中介檢測機構獨立于企業和監管部門之外,有利于防止權力濫用,保證檢驗結果的真實、準確和公正。
德國致力于加強和鞏固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對化肥、農藥、飼料、運輸工具、食品標簽等使用的監管。全國建立起食品追蹤機制和統一數據庫、轉基因食品的跟蹤系統、快速預警系統,從源頭上控制、預防和減少食品的安全風險。
就連雞蛋這樣小的產品,德國人對它的檢驗、檢測、跟蹤也一點不馬虎。德國市場上銷售的雞蛋通常用硬紙盒包裝,見不到散裝的。最令人驚訝的是,盒里每一只雞蛋都有說明“身份”的紅色編碼。
以“2-NL-4315402”這組編碼為例,其中第一個數字必定是0、1、2、3當中的一個,用來表示產蛋母雞不同的飼養方式。“0”為綠色雞蛋,產這種蛋的母雞無固定的雞舍,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由覓食;在喂食的飼料中,不含化學添加劑;平日里這種雞不打預防針,生病時除外?!?” 是露天飼養場放養的母雞下的蛋,這種母雞有固定的雞舍,除了自由覓食,另外還要添加人工飼料,定期打預防針。“2”表示蛋是圈養的母雞產的,這類母雞雖然不如上面兩種“快樂的母雞”,但還是較為“幸運”,至少生活的場地較為寬松,兩只腳還能踩在地上?!?”則告之這是在籠子里飼養的母雞下的蛋,這種籠中母雞生活境況最為糟糕,一天到晚雙腳無立錐之地,只能踩在鐵絲網上面,而且雞籠還是一層一層的,相當擁擠。這種雞蛋價格最便宜,然而在市場上不易看到,因為很多德國人不愿意購買。第二部分是雞蛋出產國的標志,像“NL”代表荷蘭,“DE”是德國,“BE”為比利時,“IT”代表意大利,“DK”是丹麥,“FR”為法國。 至于第三部分的那一長串阿拉伯數字,則是產蛋母雞所在的養雞場、雞舍或雞籠的編號。
通過紅色編碼,消費者對雞蛋的出生地一目了然,從母雞的飼養方式可了解到蛋的營養價值或質量高低,然后決定是否選購。如果發現雞蛋質量有問題,可以根據編碼“順藤摸瓜”,一直追查到生產商。這種別具一格的“身份證”,不但確保了每一只雞蛋的質量,而且有助于養雞行業的標準化管理。
在德國,《食品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和《指導性政策》構建起食品安全監管的四大法律支柱,彼此互相對應、互為補充,組成了成熟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以《食品法》為例,所列條款多達幾十萬個,涵蓋了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運輸、貯藏和銷售等在內的每一環節,形成了統一完整的法律體系、質量標準、技術規范和管理準則。根據《食品法》,無論是國產或進口食品,其包裝標簽都要注明商標、食品成分、有效期和質量認可的顯著標志。
為了讓百姓吃得安全放心,德國《生物測試》雜志每月都要固定檢測10類產品,隨后根據其安全性進行評級。與此同時,德國食品與農業部開設了“我們吃什么”的網站,將有著巨大安全隱患的食物公開曝光。民眾挑選食物時,首先注意的是上面有沒有“德國食品安全系統”的標簽。在對食物的安全有所懷疑時,人們可以隨時免費撥打由德國聯邦農業、食品生產企業和消費者設立的24小時投訴電話。隨之“食品警察”便會上門采集樣品,馬上送往權威機構檢驗,舉報者能在第一時間里被告之結果。倘若食物真的存在安全隱患,相關部門會立即做出處理。
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立即依法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在查清北部石荷州一家土耳其烤肉店使用了大量沒有產地證明的變質肉制作烤肉后,該店主被臨時拘留。從2006年12月起,該店總共使用了近41噸沒有產地證明的過期肉制作烤肉,倘若不是這家烤肉店的一名雇員向當地衛生機構揭發了這一不法行為,這些用變質肉制作的烤肉普通消費者是根本無法識別的。
在此之前,南部的巴伐利亞州也發現了一起較嚴重的“變質肉事件”。位于該州魏廷根的一家肉制品公司,竟然將多達180噸屠宰場的“動物下水”當作肉制品供應給烤肉店。其中有近150噸被運到柏林的一家土耳其烤肉公司,加工后被分銷到各地。檢查人員發現,這家公司冷藏庫內的部分肉已超過保質期4年之久。
作為維護食品安全的另一項重要措施,德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建立了分為“重、中、輕”三個等級的召回制度。其中“重級”指可能導致難以治療甚至死亡的危及健康的產品;“中級”主要針對可能對健康產生暫時但可以治愈的影響的產品;“輕級”是指那些不會威脅健康,但內容與說明書不符的產品。召回產品,表面看上去損失巨大,實則避免了對消費者損害的擴大,又盡可能地維護了企業的誠信。如果食品出了問題需要召回,通常會先由企業在24小時之內向德國食品安全局和聯邦消費者協會等部門聯合成立的“食品召回委員會”提交報告。該委員會經過評估拿出報告后,召回計劃就按下列步驟正式實施:第一步,企業向媒體發布召回新聞稿;第二步,通過媒體向消費者、各級經銷商公布召回公告;第三步,企業在監督下召回有問題食品,采取補救措施,并且進行補償。只有在“食品召回委員會”認可企業已經采取了有效措施且有問題食品對大眾的危害風險降到了最低之后,召回活動才能宣布結束。
2004年10月,有消費者向德國亨特格爾奶制品公司投訴,反映一些嬰兒在食用該公司的豆粉后健康出了問題。在德國“食品召回委員會”的監督下,亨特格爾公司組織科技人員進行調查,發現公司生產的孕產婦奶粉和嬰兒豆粉中有“坂歧氏腸桿菌”。這種細菌可以導致任何年齡層的人群患病,其中對嬰兒(一歲以內)的威脅最大,尤其是未滿月的嬰兒(頭 28 天)以及早產兒、出生體重輕的嬰兒或免疫受損嬰兒。隨后,該公司以最快的速度發布了針對這些有問題產品的“召回令”。 在亨特格爾的奶粉和豆粉被召回時,醫療防疫機構一時人滿為患,數以百計的消費者要求對嬰兒及孕產婦進行檢查。奶粉和嬰兒豆粉事件發生后,亨特格爾公司的所有商品幾乎全部從柜臺上撤下,損失多達1000萬歐元,另外還向消費者支付1000萬歐元的賠償金。在德國,盡管食品召回是企業的自愿行為,但是由于從事食品生產的多是大企業,一般不愿冒信譽受損、失去顧客的風險,因此目前還沒有出現過生產廠商拒不召回的情況。
在德國,標準化是企業達成的重要共識。統計表明,食品行業的標準多達3000余種,這不但有利于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而且確保了食品的質量,有效地防止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讓消費者享用更安全的食品。標準化使德國深受其益,所帶來的利潤每年超過160億歐元。時至今日,“德國制造”已成為全球高質量的代名詞,德國產品成為消費者信得過的商品。
德國人之所以在確保食品質量方面卓有成效,可貴之處在于狠抓細節,從而保證了各項標準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面包生產從進料到制作,每一個環節都不敢懈怠。連一個小小的雞蛋也不放過,把它的來龍去脈都搞得一清二楚。超市里的蔬菜洗得干干凈凈,包裝得整整齊齊,大都和水果擺在一起。人們到收銀臺付錢時,收銀員會用購物袋將蔬菜裝起來。這可不是一般的透明薄膜購物袋,上面密密麻麻地印著德文的表格,詳細地列舉了市場上出售的各類水果和蔬菜內所含的營養成分,比如熱量、水分、維生素、礦物質,顧客看后一目了然,心中有數,可以從本人的身體狀況、攝入需求和食用喜好出發,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雖然在購物袋上印上水果蔬菜營養成分一覽表并不難,也花不了多少成本,但充滿了商家的人文關愛,令人倍感溫暖。
在德國,卷心菜是餐桌上最受人們歡迎的蔬菜,被譽為“蔬菜之王”。卷心菜從來不打化學農藥,因為它會殘留在葉片上,無法清洗干凈,直接危害健康。怎樣防治卷心菜的病蟲害呢? 一是在收獲前茬蔬菜后,將基地徹底地加以打掃清潔,把殘留物質從基地全部運出加以深埋,并且深翻土壤;二是采用生物除蟲的方法。為了消滅卷心菜的“大敵”——青蟲,會把香菜或者洋蔥種在每兩行卷心菜之間,與此同時噴射用皂莢、蒜、醋等物質為原料制成的對人體無任何傷害的生物除蟲劑。遇上害蟲太多時,會在卷心菜地里放飛白粉蝶絨繭蜂、鳳蝶金小蜂,它們是青蟲的天敵,能很快地將其消滅。
標準和細節充分體現出德國企業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視,對消費者權益的關心和保護。它折射出企業感人的品德,常常是被人接納、受人賞識的切入口。細節并不是無關輕重的細枝末節,而是安全生產中的基本粒子。對一個國家而言,安全生產的細節反映一個民族的心理品質,常常影響到國民的命運?,F在的競爭,就是細節的競爭。在當今講求精細化的時代,細節往往能顯示企業的專業水準,突出廠家的內在素質。要成就豐功偉業,離不開從小處著眼,將小事做精。只有踏踏實實地完成好每一個細節,才能在確保安全和諧的基礎上把企業做好做強。
近年來,劣質奶粉、毛發醬油、“蘇丹紅”辣醬、石蠟火鍋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溝油等“問題食品”接二連三。尤其是不久前的三聚氰胺奶粉風波,更是駭人聽聞。食品安全事故總要在產生了嚴重后果才被發現,這說明事關食品安全的問題不能有絲毫的馬虎。確保食品安全,法律是最直接、最終端的手段,有強制性,有威懾力。必須加大處罰力度決不手軟,要用法律構筑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食品安全立法必須牢牢把好食品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監管和食品安全賠償這三道關口。德國人循規蹈矩,辦事踏實,遵守紀律,及時應對和公開信息,是他們處理食品安全危機的不二法門。
據統計,我國的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多達44.8萬家,職能部門有限的力量監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無法確保食品的安全。關鍵還在于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切實負起社會責任,把好食品生產的安全關。著名企業家魯冠球一針見血地指出:“從古至今,誰都不能脫離社會責任談發展。社會責任是企業存在的前提,是企業價值的體現,是市場信譽的積累,更是我們創建世界名牌企業的基石。發展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安全永遠比速度重要?!边z憾的是,不少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并沒有承擔食品安全的重任。怎么辦?只有讓法律加重企業違法所應擔負的責任,使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吸取教訓,樹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再也不敢對食品安全掉以輕心。
國家職能部門在食品安全的監管方面要盡心盡責,絕不能將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完全交給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只有建立起一種有效的食品安全日常監管機制,才能堵塞漏洞,更好地發揮作用,及時曝光并查處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事故出現后,要提高食品經營者對消費者的賠償責任,讓受害者得到更多的賠償。要建立一套有強制性和威懾力的防范與懲處食品案件犯罪的常態機制,將以身試法者判得永世不得翻身,罰得傾家蕩產。
總之,食品安全意識必須建立在對法律和民生充滿敬畏的基礎上。人生天地間,敬畏之心是阻止人們滑向淺薄、野蠻、無所顧忌的堅實護欄。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咸鴨蛋里添加蘇丹紅……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表面上看是監管問題,其實并不盡然。這是良心泯滅問題,是敬畏之心缺失問題。企業經營離不開“德”這個“本”,絕不允許損人利己,將私利凌駕于民生之上。只有對法律充滿敬畏,才不會無法無天,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把逾越底線之事當作理性的選擇,為賺錢而把別人的生命健康不當一回事;只有敬畏民生,才能在事故發生后認真追究起因,牢牢把好產品質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