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了14年之久的《食品衛生法》已被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取代,從食品衛生到食品安全,兩字之差可窺見其理念的變化。《食品安全法》究竟會對生產者、消費者產生什么影響?筆者就“假一賠十”、餐飲服務許可證、免檢產品取消等熱點問題采訪了參與起草《食品安全法》的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專家方有宗教授。
問:《食品安全法》明確指出:“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可以向生產者或銷售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您如何看待“假一賠十”的規定,對于“明知”二字應該如何理解?
方:“假一賠十”是在第三次修改稿中提出來的。我們不能片面地看待“賠十”,食品生產一旦出了問題,企業在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同時,還要繳納罰款、罰金,嚴重的將承擔刑事責任。以前老百姓只能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規定“退一賠一”, 現在則是“假一賠十”,額度的提高,對食品生產企業來說是較大的約束,最重要的還是大大保護了消費者的利益。
由誰來“賠十”?“明知”二字就是來說明這個問題的。首先,流通環節即銷售食品的大賣場、超市等在采購食品時,必須要索取食品廠的生產許可證。若發現食品沒有生產許可證,或者已過了保質期的食品仍然對外銷售,發生購買行為之后,無論是否造成人身傷害或是財產損傷都能要求銷售者履行“十倍賠償”的責任;如果索證齊全,食品在保質期內出現問題,則要求食品廠作為第一負責人來“賠十”。
問:《餐飲服務許可證》在上海已經正式啟用,與之前的《食品衛生許可證》有何不同?領證地址是否改變?
方:首先要說明的是,原來的《衛生許可證》與現在的《餐飲服務許可證》都是依據同一條法律來規定的,也就是說其設定的目的、依據沒有改變,即獲得生產食品的資格,進而保證生產出合格食品。之所以出臺服務許可證,是為了適應現在《食品安全法》分段管理體制,有所區別的是對各類餐館的經營類別進行了明確規定,分為餐館、快餐店、小吃店、飲品店、食堂五大類,明確了餐飲單位經營項目。
領取餐飲服務證只要到食品藥品監督部門即可。不過,現在政府正進行機構改革,改革未完成之前,《餐飲服務許可證》仍到衛生行政部門辦理。
問:因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而在《食品安全法》中取消了免檢產品,能否談談您的看法?
方:免檢產品一開始運用于服裝、鞋帽,管轄的只是質量問題,對健康關系不一定很大。食品是人的必需品,范圍廣,無法像工業產品以及生豬屠宰那樣逐一檢查。若一味地按照工業產品方式對食品進行免檢,風險極大。從農田到餐桌,監管難度很大。我認為,現規定食品企業申領的《生產許可證》,與原來技術監督局依據《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條例》所發的《生產許可證》不是一個概念。原來的許可證保障的是生產加工,不能確保其他環節不出現問題,給每一個食品貼上免檢的標簽,難以兌現其質量安全承諾,才會導致三聚氰胺類事件的發生。
問:新法中指出“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您是如何看待的?
方:在《食品安全法》中明確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不得在食品中添加藥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比如紅棗、生姜、牡蠣等,這些物質作為中藥材添加時,有明確的劑量規定,但在作為食品食用時,并不存在明確的劑量。原先規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數量已有八十多種,相互之間配伍就能產生幾千種保健品,所以我主張在新的國務院法律授權保健食品時都應有一個明確說明。
問:您是食品毒理學出身的,能否給我們的讀者介紹下風險評估制度。
方: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是制定、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對食品安全實施監督管理的科學依據。這個制度是從風險評估、交流、管理三方面著手。風險評估是科學家通過獨立的研究活動,考察食品中危害因素,從而確定管理措施。風險交流是把真實確切的食品風險信息告訴公民、媒體,例如前段時間的多寶魚事件,由于媒體的夸大宣傳,造成百姓的恐慌。風險管理,即制定政策、要求,要根據政治經濟、老百姓的習慣來制定。這三個環節前后呼應,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也是新法的可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