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CHC家庭影院看到兩部“賞心悅目”的國產片《蟹蟹儂》與《親兄弟》,都是當代故事,前者是美食、美景與尋愛之旅,后者是古鎮水鄉里糾結的親情、愛情與鄉情。兩部“言情”小品雖然一部是輕快、明媚的輕喜劇,一部籠罩著生離死別的淡淡哀傷,但二者都風景如畫、情節曲折。
在網上查了下兩部影片的相關新聞,《親兄弟》是2007年推薦全國放映的影片,但身邊人大多無甚印象。而品相清麗的2009年新片《蟹蟹儂》僅在上海及周邊地區曇花一現——這樣一部風景、故事、角色、攝影均可圈可點的影片沒能和全國觀眾見面不能不說是種遺憾。
“十#12539;一”長假臨近,看到這樣溫情的故事和美麗的畫面,不由得生出去電影美景中旅游的念想來。其實類似影片很多,如《那人那山那狗》《戀之風景》等,如果這些風景如畫的影片能夠在視頻網站等新媒體上,以“十#12539;一旅游影片特輯”等方式包裝出現,則比起那些只有圖片的旅游文章會更有吸引力。最好由網絡編輯在影片右側頁面辟一相關專欄,點擊進去可以看到片中相關美景的介紹、紀錄片以及游玩攻略等鏈接。
對于影片出品方來說,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收獲長尾效應帶來的分成收益,而且能夠充分挖掘網絡影響力,讓不能在有限銀幕數量、有限時間下盡情展示藝術價值的小片,有更多“面世機會”有更多伸展舞臺,進而促就其良好口碑,使日后該主創團隊的作品在大銀幕上能有更好的商業表現。
其實,內容提供商和新媒體的合作心態很重要,最近小成本且沒有明星加盟的電視劇《孔雀藍》在遇冷電視媒體后轉投視頻網絡渠道,取得不錯口碑后電視媒體主動找上門來,就是內容商避免作品“雪藏”而另覓蹊徑的典型案例。
從視頻網站角度講,購進一批票房不高但品質堪佳的影視作品,將之分門別類精心編輯后推出,“慢熱”的人氣與伴隨而來的廣告收入,未必不及購價高昂的商業大片。
小片片方與網絡媒體的合作,有點像好萊塢獅門影業的發家方式——電影制作發行與家庭影碟并舉。獅門公司為避免與好萊塢大公司硬碰硬,采取了差異化競爭策略,大量制作并發行優質的小成本偏門題材電影,如《撞車》《華氏911》等,為公司帶來巨額收入。除此外,獅門還積極開拓家庭影碟市場,收集電影及電視節目的發行權,積累龐大的影像儲存庫,讓觀眾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電影。影像儲存庫為獅門帶來巨額利潤,除卻電影的30%收入,其余70%均來自影像儲存庫的貢獻。2007年,獅門的影像儲存庫估值5億美元以上,其8000多套影像庫存遠遠高于哥倫比亞、華納兄弟、環球、時代華納等大型電影公司。獅門仍在不斷鞏固先發優勢,不遺余力地擴充這個長尾資本。畢竟,誰掌握了盡可能多的資源,誰就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片方如此,網絡媒體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