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題材本身具有較為穩定的觀眾群體,但經過近幾年的狂轟爛炸,加之今年的集中爆發,再欲大紅大紫必得出些新招才行,而且必得大格局、真性情,方能令人興奮。
《滄海》影像風格質樸、厚重,還有些許粘稠。故事跨度六十年,通過四個家庭兩代人的糾葛表現海軍六十年壯懷激烈、前赴后繼的創業史、英雄史和發展史。
劇中構圖平穩、大氣,同時突出兩極鏡頭的表現張力,并按年代區別:老一代人的影像相對平和穩重;年輕一代的影像相對鮮活、亮麗。

當所有的正史為勝利者樹碑時,《滄海》開篇還挖掘了曾經戰敗的“谷子地”們的滄桑故事:9217名官兵在金馬島海戰全體陣亡時,惟有發高燒的“刺刀司令”王本利被以“留下種子好建軍”擱置在了醫院而幸免于難,為了紀念戰友重新定義自己僥幸延續的生命,他以戰友李山魁的名字為自己更名——王山魁。王山魁歷經千難萬險游回大陸并褪去英雄光環,從野戰部隊團長成為海軍的新兵蛋子,但他由零開始,用“滄海”的創業精神再次成長為一員海軍干將。
前有《亮劍》,今有《滄海》,未來還有《天陣》——海潤影視“陸海空三部曲”中承前啟后的《滄海》可以說擔子最重,它直接決定了大手筆的商業運作后面還會不會有下文。 與《亮劍》單純的人物傳奇相比,《滄海》走的是史詩風格,全景展示了我國海軍60年發展史,塑造了第一、第二代海軍人物的形象與“滄海”精神,這似乎已是當今大制作都夢想的敘事高度。
據悉該劇總投資5000多萬元,光軍事預算就達2800萬元,錢花到了哪里?所有海戰都是實景拍攝,大型海戰場面占到2-3集,數千名海軍戰士直接參與拍攝,光是炮彈就用了上千枚。全部動用真炮、真彈、真艦、真艇,所以,視覺印象足夠質感。
但不得不說,《滄海》的開篇有些拖沓。一上來本想讓一段名聲不彰的塵封往事——“炮擊金門”大白于天下,但十幾分鐘的巷戰,均集中于表現老式軍人。從海軍故事開始,方才開啟了觀眾的海軍夢。
《滄海》的編劇是《亮劍》的編劇兼制片人。《亮劍》珠玉在前,《滄海》似乎不愿放棄《亮劍》中任何一點成功的商業密碼:首先兩者主人公都是草莽英雄;同時,王本利與李云龍,都是優點有多少,缺點就有多少;另外,二人的性格起點,都降低了社會認知和接受的門檻,部分抵消了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光環,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真實感;最重要的是,這二人似乎都為戰爭而生。相較之下,李云龍的英雄主義要有棱多刺些,王本利的英雄主義則要完整得多,也頑固得多。
先入為主是有道理的,滄海精神與亮劍精神,誰更深入人心?尚需時間檢驗,但海潤影視有意識地對自有影視品牌進行系列化運作、進行產品升級,這種永續發展的品牌經營理念倒是件值得贊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