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某名人的博客文章,其偶然陪兒子看了一期《天天向上》,對節目頗為不屑并發表了一堆牢騷——對青少年易形成不良引導、主持人是跳梁小丑、內容惡俗等等。
“惡俗”是個挺有趣兒的詞匯,透過它幾乎可以見到作者的憤慨力透紙背。因為本人沒有看過那期節目所以是不是真的惡俗無從評價,但就已經看過的很多期《天天向上》以及觀眾反饋的口碑來說,它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綜藝節目,其選題盡量做到既輕松娛樂又能展現天天向上的進取精神。至于主持人,汪涵、歐弟等的控場能力、平衡技巧早就為業內外所公認。
無意為《天天向上》樹碑立傳,事實上雖然收視率這東西被很多人說成“萬惡之源”,但榜單上前幾位的紅火不是沒有道理。想當年“超女”紅遍大江南北時,惡俗的指責那才真叫鋪天蓋地。那些高喊惡俗的人,一邊喊著一邊追著、看著并繼續罵著。不過,沒過多久大家似乎都認可了“娛樂民主”、“庶民的勝利”。一時之間,似乎只要你受過高等教育卻沒有理解到如此“深”的層面,你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這時候沒個眼力勁兒硬說“超女”惡俗的人非被大眾的唾沫淹死不可。
與之類似的還有很久很久以前的通俗音樂與高雅音樂之爭,而現如今朗朗等古典音樂家并不諱言喜歡通俗音樂。劇作家劉恒接受《綜藝》采訪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寫社論的高手膽敢瞧不起寫手機段子的高手,不是裝孫子就是有病了。”很有見地。
惡俗的標準如何界定?在界定時是不是還要看評判者是否戴了眼鏡?且不說是否有色眼鏡,至少花鏡是有的,而花鏡的佩戴者多系老眼昏花。需要說明,老眼昏花在此并非貶義詞,即便我們再會保養終有一天會無法抗拒歲月在臉上劃上刀痕。人老沒關系,最怕心也老了。還要解釋下,“人老心不老”現在經常被當做褒義詞來用。
應該看到,所謂“惡俗”在很多時候同樣是新風之開端。那些不被新時代認可的價值,經常會在前仆后繼、后浪推前浪的過程中發生改變,而這種成長型蛻變將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合理、多彩。
繼續前話——很有意思的是,那位名人在博文篇末又很痛心地說“兒子很喜歡《天天向上》”,并對他如此憤慨表示不能理解。這讓我想起前些日子表妹問我:“伯夷、叔齊為什么寧可餓死也不食周黍?道不同他們可以離開呀。”早幾年我定會不假思索、義正言辭地對她說“人家那是有氣節。”現在我只是微笑無語。
整個社會是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的軸心在于現實選擇。如果走對了路,傳統和現代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不能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