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遭受了一年多諜戰和家庭倫理戲的劇情轟炸,再加上持續幾個月的獻禮劇“同題作文PK”,真的開始對各頻道力推的那些熱劇麻木了,挺希望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于是原來看不進去的《闖關東2》竟也看進去了,而且還看出有趣來。這時又碰巧看到李幼斌、小宋佳、邢佳棟主演的《霧里看花》,看了幾集眼前一亮!跟周圍的人力薦,反饋回來:有朋友已買碟提前看完了!登上門戶網的娛樂版,評論欄里早已是叫好聲一片。
“時裝古董劇”(或叫“時裝收藏劇”)走俏了!接下來開始跟風的投資人、導演和編劇肯定不少,它們究竟是會僅僅映襯《霧里看花》的出色呢,還是會在響應時髦的同時,為電視劇工業撐起一個新的、成熟的劇集類型?不妨拭目以待。但《霧》劇的登場成功,與它逆潮流而動的做法不無關系,值得關注。
一般而言,一旦觀眾對某類劇陷入接受疲倦期,那么新登場的、與以往不同類型的劇集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不少。所以,一些有抱負的電視劇生產者,會選擇逆熱播劇的潮流與風尚,去制作一些全新口味的劇集。可是,在電視劇購買與播放平臺起主導作用的,往往又是收視上的經驗主義。多數決策人會選擇與流行劇風相近、或由當紅大明星擔綱的新劇,以降低收視風險。這樣問題就來了:市場在審美趨于飽和之際,呼喚新的類型;新劇型在橫空出世的過程中,卻要面臨功利尺度的衡量與篩選。兩者間形成了一種悖論式的矛盾循環。新劇怎樣才能在逆行的同時,從熱播劇的市場里搶奪一塊自己的地盤?只有一個貌似討巧、實則頗具難度的辦法——“借殼上市”。
所謂“借殼”,無非是利用市場已認可的題材、明星或劇型引來播出頻道和觀眾的注目,然后讓外界一點點的認知自己,并隨著認可度增加,讓它們改變以往對劇型、劇情成功條件與元素的理解。《霧里看花》就屬于這樣一個巧用明星效應和公眾審美疲勞期,推新劇型上市的成功例子。說它“巧”,是因為諜戰、家庭倫理以及獻禮劇到目前為止,雖然已使受眾感到疲憊,但表面上還沒有進入衰退階段。《霧》劇此時面世,實際要比過一段舊劇型徹底過氣,電視臺陷入混亂和提振收視率乏力的狀態下播出,更能有效承繼、引渡熱潮下觀眾的收視熱情,從而縮短了培育市場的過程,避免了開風氣者為后來者作嫁衣的尷尬。《闖關東1》從央視到地方頻道全線飄紅之后,李幼斌和小宋佳這些主要明星接拍的新劇型并不算少,但沒有一部像《霧里看花》這么引人注目,為什么?劇本以及制作水準的參差不一是個原因,此外,它們選擇面世的時機沒有《霧》劇那么巧妙,大概也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