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每臨“金雞獎”頒獎,各地媒體同行都會變得尖酸刻薄、伶牙俐齒,平日里摸爬滾打所積攢的種種不滿此時都找到了“合理”出口——誰讓“你”又下了“雙黃蛋”呢?
本人不才,4年前第一次報道“金雞獎”頒獎結果時得意洋洋寫下的標題就是《“金雞”又見“雙黃蛋”》。今年的“金雞”頒獎禮上,連主持人張國立在“最佳影片”和“最佳女演員”頒出后都知道調侃說:“明日各媒體題目肯定是‘金雞又下雙黃蛋’,但在我們農村,下雙黃蛋的雞是珍貴的雞!”
張國立的“找補”在頒獎禮現場起到活躍氣氛的功效,但這種吊詭和無厘頭的解釋顯然消解不掉媒體們次日“口誅筆伐”的決心。很簡單,因為“金雞”并不是一只雞,如果是,“雙黃金雞蛋”的價值當然高于普通雞蛋,甚至像一位財經媒體同行在網上揶揄我的那樣,“你們電影產業這么紅火、這么繁榮,生個‘五胞胎’也是可以理解的啊!”
可惜,“金雞”是一個獎。而且我們的電影行業還處在起步階段,雖然是在上升期,但遠談不上繁榮。好的電影作品和演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動不動就下出“雙黃蛋”的“金雞”的確叫人尷尬。即便有難以抉擇的地方,那可能也是主辦方在行業利益和紅毯陣容上難以抉擇。
金雞獎最大的尷尬并不在于要靠“雙黃蛋”實現微妙平衡來維系排場,而是其獎項價值不斷縮水。金雞獎并非不熱鬧,臺上熱淚狂飆臺下掌聲雷動,問題是熒屏外的觀眾似乎并不為這“圈子里”的熱鬧所動,興許看一眼周迅后,遙控器便又不知道撥到哪兒去了。的確,就大獲全勝的《集結號》而言,對觀眾已經是太久遠的回憶。如果我問您:您家前年年夜飯的餃子什么餡,嘗起來什么味兒?您現在還記得起來嗎?估計就算您記得也懶得搭理我。
當然,這不是《集結號》的錯,也不是淪為兩年舉辦一次的金雞獎的錯。問題在于過去幾年金雞獎的看點:2005年是成龍,2007是劉嘉玲,今年則是馮小剛。一個電影獎項要靠某個或某幾個明星來增光添彩,而獎項本身的價值卻無人提及。
我記得《格林童話》里下金蛋的是一只鵝,不是“金雞”。而金雞的價值不在于下出幾個“金蛋”甚至“雙黃蛋”,而在于“金雞報曉”。無論“金雞”還是“百花”,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確是電影工作者們渴求的至高榮譽。然而,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一個行業獎項如果不能與這個行業發生聯系乃至施加影響,其價值必然大大縮水。的確,為了維系“金雞百花電影節”,主辦方殫精竭慮地將頒獎禮辦成了地方政府提升地方形象的“公關堂會”,但這種能成就“同一首歌”的商業模式并不能成就一個電影獎項。
所謂“金雞報曉”,就是要讓“金雞”這個擁有輝煌歷史的傳統獎項能夠更多地與現在的電影市場發生聯系,“報曉”的意義不在于一切塵埃落定后的“排座座,吃果果”,而在于這一獎項能夠成為市場競爭的風向標之一——就像奧斯卡那樣。譬如,中國電影的賀歲檔期不僅已經形成,而且競爭越來越激烈,那么有沒有可能在這一檔期附近設置一個電影獎項,通過提名到頒獎的完整商業運作,使其成為賀歲檔電影商業宣傳運作的窗口之一,甚而將其做成中國的“奧斯卡獎”?聽起來似乎很瘋狂,但其實并不遙遠,而且在主管部門嚴格限制各種大獎的現在,非政府獎項的“金雞”獎最有可能做這種轉型。能“報曉”的才是“金雞”,而且絕不用再為“雙黃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