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去向,是個長久以來被忽視,卻值得追問下去的問題。用智能標簽追蹤垃圾去向的“垃圾追蹤”計劃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制圖 | 無右
“垃圾都跑哪兒去了?”這可能是城市里很少有人關心的。
城市中的人們每天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據說,上海每年的生活垃圾有5個金茂大廈的體積那么多),而在太平洋中漂浮的規模龐大的塑料垃圾帶形成了觸目驚心的“第八大陸”。礦泉水瓶、咖啡紙杯、舊家具、壞電視、一塊硬盤,或是任何工業文明帶給我們,最終又被我們丟掉的東西,它們被扔進辦公桌邊的垃圾桶,或是居民樓前的垃圾箱,之后的命運就沒人關心了。它們的使命已經完成,遠離了我們的視野。但垃圾的去向,是個長久以來被忽視,卻值得追問下去的問題,也許,這比生活中其他的問題要重要得多。
現在,面對這個問題,一個名叫“垃圾追蹤”的計劃能夠告訴我們答案。麻省理工學院的感知城市實驗室(MIT SENSEable City Lab)開發這個項目,是為了引起人們對丟棄的日常垃圾的思考。“垃圾處理是當下最迫切的問題,既是直接意義上的,也作為我們態度和行為的反映。”感知城市實驗室的負責人卡羅#8226;拉狄(Carlo Ratti)說,“我們的項目旨在顯示我們生活垃圾的處理流程,也凸顯出目前回收和公共衛生系統中潛在的效率低下。”
顯然,這個項目也有利于城市垃圾處理的改進。
比較形象地說,這個項目是給城市的垃圾處理系統做一次核醫學實驗。醫生將放射性物質注入人體,讓它參與組織循環和新陳代謝,并通過探測儀器跟蹤它發出的信號,來準確了解病情。
這次實驗的“人體”是美國的兩座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紐約和西雅圖。“垃圾追蹤”計劃所采用的“放射性物質”,也就是這個有些神奇的計劃的核心部分,是帶有特殊的無線定位裝置的電子標簽,或者叫“垃圾標簽”。
計劃的設計者們會在這兩座大城市中招募志愿者。這些志愿者負責給他們的每件垃圾都貼上這種SIM卡式的標簽。數以千計的標志(超過3000件),隸屬于代表著城市整體消耗的廢棄物樣本,會通過三角測量計算出各自的位置,并每15分鐘向中心服務器報告信息。被貼上標簽的垃圾們會在地圖上留下蹤跡,形成美麗的分布圖——也許會沿著某條航線,令人吃驚地在地球的另一端擴張,蔓延。服務器會對這些數據進行實時分析、處理,公眾可以實時觀看這些垃圾的移動模式,了解這些垃圾究竟跑到哪兒去了,揭示我們日常用品的最終歸宿——7月13日的一張圖片顯示,一個被丟棄的星巴克紙杯,從西雅圖西北海岸經過了27小時36分,跨越了整個華盛頓州,最終停在了州東南部的雪松山填埋場。
通過監視這兩座城市中垃圾處理的格局和相關費用,垃圾追蹤計劃將引起我們對垃圾造成的環境沖擊的警覺。從今年9月起,項目的研究成果將在紐約建筑聯合會(Architectural League of New York City)和西雅圖公共圖書館進行展覽。
“垃圾追蹤”計劃是用數字技術來解釋城市中種種現象的又一次嘗試。MIT的感知城市實驗室之前曾利用類似的技術做過一些項目,比如“實時羅馬”(Real Time Rome,結合電子地圖技術,實時反映城市的綜合數據,曾在2006年威尼斯藝術建筑雙年展展出)和“溝通紐約”(The New York Talk Exchange,描繪紐約城與世界的電話、IP交流的圖像,效果驚艷)。
值得一提的是,在完成使命后,這種“垃圾標簽”不會成為環境污染的一部分。整個裝置都由可降解的環保材料制成。起初標簽足足有火柴盒一般大小,而最終版本如同一張SIM卡。
“垃圾追蹤”計劃的最先提出者是綠色紐約行動(Green NYC Initiative)。通常,城市垃圾約有30%從垃圾填埋地被轉移回收。而綠色紐約行動的目標則是在2030年把回收率提高到100%。“我們希望垃圾追蹤計劃能指出未來城市的一種可能性:智能標簽的普遍使用,使百分之百的回收率在今后可能成為現實。”項目負責人穆斯坦瑟爾#8226;迪納利(Musstanser Tinauli)說。
“被我們稱為‘回收鏈’的研究,已成為像供應鏈一樣重要的課題,”MIT感知城市實驗室的副主任阿薩夫#8226;彼得曼(Assaf Biderman)如此解釋道,“垃圾追蹤的目的是讓垃圾處理的流程更為清晰透明。我們希望這個項目能推動人們改變行為,鼓勵他們在消費時想到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并作出更多可持續的決策。”
“卡羅#8226;拉狄的團隊提出了一個遠 景計 .,幫助人們對自身造成的污染負責,” 實驗室的合作伙伴,《新科學家》雜志(將會幫助在倫敦市區部署第三批標簽)的編輯羅杰#8226;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說,“假如你不知道究竟給環境帶來了怎樣的后果,那么把垃圾一丟然后洗洗手就顯得太容易了。”
“對于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而言,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研究。”在感知城市實驗室工作的來自中國的博士后劉靚說。實驗室的成員們認為這會有所啟示,生活垃圾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也將越來越受到重視—“垃圾都跑哪兒去了?”那么多的垃圾在這顆星球表面移動,人們有必要也有權利提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