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一號”閑置這兩年
由于俄羅斯原定于10月升空的“弗伯斯-土壤”(Phobos-Grunt)火星探測器推遲發射,原計劃隨之發射的“螢火一號”(YH-1)也被迫推遲兩年啟用,令許多中國科學家扼腕嘆息。應該如何看待這次國際空間合作的意義以及其中出現的問題?接下來兩年內,有關科學家們將重點做哪些工作?
布魯斯#8226;貝茨
謹慎些比較好
美國行星協會項目主任
完成前往火星特別是像“弗伯斯-土壤”這樣的復雜任務,要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及俄羅斯太空總署都曾有過慘痛的教訓,即便是很小的計算錯誤也可能導致失敗,因此在發射前一定會反復測算各項數據,并檢查所有的設備。俄羅斯計劃在2009年發射“福布斯-土壤”的時間表無疑非常具有挑戰性,這一計劃被推遲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謹慎些比較好。美國行星協會此次隨“弗伯斯-土壤”送到弗伯斯(火衛一)的LIFE(生命行星際飛行實驗裝置)會攜帶一些微生物到弗伯斯進行往返旅行,以研究微生物在深空條件下的存活能力。這將有助我們驗證關于“生命可能隨小行星在宇宙中傳播”的假說。這次推遲發射給LIFE造成的影響就是,我們可能要為2011年重新準備一個實驗裝置。
我相信,在空間技術上相對進步的國家繼續相互合作是今后太空事業發展的趨勢。作為空間科學研究方面的后來者,中國的經驗還比較少,一定要在這條正確的軌道上堅持下去。
吳季
今后還是要自主火星探測
中科院空間中心主任
空間科學上重大的前沿突破可以揭示宇宙的奧秘,改變人類對宇宙的基礎性認識。總體上說,我國的空間科學和作為一個航天大國的地位還不相稱,科學探索活動很少,多是利用別人的數據進行研究,做出的知識性貢獻不多,沒有重大成果。
未來10~20年,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為主,已經將空間探測的焦點逐漸轉移到對火星等星球進行的深空探測方面,而對月球的探測和研究將會成為其跳板。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資金上的投入還十分有限,不可能像美國一樣大規模地進行空間探測計劃。中國科學家已經提出了許多探測設想,但是由于客觀條件不可能全部都實現。要最合理地利用有限的經費,就必須要完善中國的空間科學計劃篩選機制,通過科學、公平的程序選擇最具創新和重大性并具有技術可行性的計劃。“螢火一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如果兩年后“螢火一號”順利升空,接下來中國就要進行自主的火星探測。如果來得及,2016年初就有合適的發射窗口。目前中國有能力將這樣小的衛星發射到火星去,但是我們欠缺的是深空測控能力。因此我們需要抓緊建立自己的深空測控系統,否則即便探測器發出去我們也沒法掌握它的情況。
朱進
自己的事兒還是靠自己做
北京天文館館長
我自己的領域是天文科普,以及太陽系小天體,所以我僅從外行的角度對這次推遲發射簡單談點個人的看法。
對別人來說,似乎沒什么好總結的,風險總是會有的。我們自己從中要總結的,也許就是自己的事情還是靠自己做,如果自己可以做得了盡量別依賴別人。“螢火一號”被推遲發射,其實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兒,正好可以想想,是不是我們自己做就得了。中國在空間科學研究上跟其他領域的情況差不多,最主要的還是人才的培養。這個領域非常重要,需要有更多的人對它感興趣。另外需要加大對基礎研究和科學教育方面的支持。在空間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現在差得還遠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