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材料聚氯乙烯可被用來生產輸液袋,可是用來做保鮮膜,卻被人說有毒。剛剛實施的保鮮膜新國家標準,對它的生產和使用過程做了嚴格限制。
汽車不能人人買,保健品也可以不吃,但是米、油、菜、肉卻一日不可少。“民以食為天”,今天吃不完的,可以用保鮮膜包著等明天吃。
人們一般把保鮮膜看作是給食物保鮮的“保護”膜,然而,使用保鮮膜也是有條件的,比如,還沒有涼下來的飯菜或很油膩的食物就不應該接觸保鮮膜。還有人甚至養成習慣把包著保鮮膜的剩菜放到微波爐去加熱,那就更危險了。那樣,即使本來符合食品安全的保鮮膜,也有可能會讓你“中毒”。
使用不當最有毒
從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GB10457—2008《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鮮膜》國家標準,則在如何提示消費者正確使用保鮮膜,從而規避中毒風險層面做出了努力。新國標將食品用保鮮膜分為聚乙烯(PE)膜、聚氯乙烯(PVC)膜和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等幾類。而在此之前整整20年,我國僅有一份《聚乙烯自粘保鮮膜》的國家標準,缺少對PVC等材料保鮮膜的標準。
首次出現在標準中的PVC保鮮膜是尤其需要國家標準對其作出嚴格限制的。PVC曾是2005年被議論得沸沸揚揚的“保鮮膜致癌事件”的主角,在那時就遭到了國家質檢總局發出的四條封殺令。而在這次新的保鮮膜國家標準中規定,PVC保鮮膜使用的原料必須是“食品級”的樹脂,而且必須標明“不能接觸帶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爐加熱”和“不得高溫使用”。
因為,PVC在遇到油脂或者在被加熱的過程中,其中的氯乙烯單體會析出,這是一種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物質。氯乙烯單體在聚合成聚氯乙烯之后,成為了PVC保鮮膜的主要材料。但是,這一聚合過程對技術有很高要求,因此在成品中總是會有一定含量的氯乙烯單體游離存在。這種游離于聚合體樹脂的氯乙烯單體在溫度升高的時候就容易被釋放出來,而且當它跟油脂的食物接觸以后,還會向食品中遷移。當氯乙烯單體經胃腸道吸收后,雖然會有一部分經呼吸道排出,但殘留在人體內的會分解成氯乙醇和氯乙酸,甚至還會與脫氧核醣核酸(DNA)結合。
這其中,氯乙醇是制殺蟲劑的原料,有累積性,可致死。通常情況下,吸入含氯乙醇量為 18ppm(18/1000000)的空氣即會引起中毒,發生惡心、嘔吐、頭痛、胸痛、昏迷,并引起腎和肝臟損傷。而氯乙酸能被用來制造除草劑,大量吸收之后,會造成急性中毒,使心、肺、肝、腎及中樞神經受到損害,導致抽搐、昏迷、休克、血尿和腎功能衰竭。而慢性低濃度的攝入,則會出現頭痛和頭暈等現象。
至今,我們仍然能在很多超市里發現,有用PVC材料包裝的生鮮肉類。其實,在肉眼看不到的層面,保鮮膜上的劇毒單體已經滲透進了油脂。相對來說,PVC還是更適合用來包裹蔬菜和水果。
聚合過程是關鍵
盡管氯乙烯單體殘留對人體有害,但是聚氯乙烯卻在各種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事實上,聚氯乙烯憑借著物理機械性能優良、價格低、生產工藝簡單等優點,還被用于制造一次性輸液袋。因為PVC本身是一種以聚氯乙烯樹脂作為主要原料的高分子化合物,而聚氯乙烯樹脂則是一種性能優良沒有毒性的樹脂。把它加工成膜之后,透明度比較高,附在食品上仍可以清楚地看見食物的顏色,延展也性好,拉出來的時候不容易破,封口時的粘貼性也強。因此,超市會選擇用PVC保鮮膜來包裹展示著的食物,使其看著更顯新鮮。
因此,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PVC到底有沒有毒,全看聚合技術的水平高低—聚合技術高,單體殘留就少,對人體危害的風險也小。對此,另有一份GB9681—1988《食品包裝用聚氯乙稀成型制品衛生標準》規定,每千克PVC成品中的氯乙烯單體含量不得高于1mg,與日本、美國和歐盟的限量指標相同。
除了對氯乙烯單體含量做出嚴格限量,在PVC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添加劑的種類和用量也必須符合規定。在1995年爆發的“PVC有毒”事件中,人們發現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DEHA增塑劑來增加保鮮膜的韌性和塑性。DEHA是最便宜的一種增塑劑,但當它遭遇奶酪、熟食、肉制品等含油脂食品或遇到超過100℃高溫時,就會釋放出來,隨食物進入人體,造成內分泌和荷爾蒙紊亂,或引起婦女乳腺癌、新生兒先天缺陷、男性生殖障礙和其他精神疾病等。因此,DEHA在當年即已被禁用。
為了能給消費者提供的更多關于產品的信息,這次實施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鮮膜》新國標還規定,對質量含量在1%以上的各類添加劑,應在包裝上標識出其具體的名稱或化學結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