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隱性廣告”在影視作品中的植入最經典的案例非007系列莫屬,這個好萊塢最長壽的系列劇到現在已經拍攝了22部,歷經了將近50年,并且還將會繼續下去。在這20多部的電影里,有無數的品牌在其中出現,該片的國際發行商哥倫比亞國際影片發行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周理賢就曾表示,“007系列電影中,邦德一直都是使用最高檔、最時尚的東西,包括他的生活方式也很入時。所以很多大牌的高檔奢侈品公司都渴望能在007的電影里出現,為自己的品牌樹立一個高端的形象?!?/p>
首先是邦德的座駕,在1963年的電影《來自俄羅斯的愛情》中,邦德開著一輛賓利;1964年的《金手指》、1965年的《雷霆萬鈞》和1969年的《女皇密令》中,他的車子換成了阿斯頓·馬丁;1971年的《永遠的鉆石》中,鼎鼎大名的英國特工以一輛凱旋代步;1981年的《只為你的雙眼》中,他駕駛的則是雪鐵龍;1983年的《尋弋飛彈》中,邦德重拾往日舊愛賓利;1987年的《光天化日》中,他的新歡卻是一輛奧迪;之后,寶馬汽車接連出現在1995年的《黃金眼》、1997年的《明日帝國》和1999年的《黑日危機》中;在2002年上映的第20部007系列電影《擇日再死》與2006年的《皇家賭場》中,邦德的伙伴又變回了一輛阿斯頓·馬丁。
為了在1995到1999年期間上映的三部007電影中植入廣告,寶馬支付了高達七千五百萬美元的廣告費,而福特為了邦德能在《皇家賭場》中繼續駕駛福特車型付出了1億美元的高額代價。福特汽車特為本片生產了四部阿斯頓·馬丁跑車,其中三輛在拍攝過程中被毀掉,還有一輛進行全球巡演。當然商家絕對不會做虧本買賣,在他們投入巨資之后獲得的收益也是讓人瞠目結舌,007系列電影的品牌效應使寶馬汽車公司產生了12億美元的溢價,而阿斯頓·馬丁DB5這輛車正是憑借在1964年的007電影《金手指》揚名天下。
索尼在2005年成功收購了美國好萊塢老牌電影公司米高梅,那次的收購不光能使索尼掌握美國電影市場50%的影片資源,索尼還能利用各個熱門電影來宣傳它們的產品,這一特權在《皇家賭場》里發揮的淋漓盡致。索尼的幾款當紅產品不僅被巧妙的隱性到劇情中,有的還成為了007的必備裝置,邦德不斷使用的索尼愛立信手機、索尼的Vaio筆記本、Bravia液晶電視、藍光播放器以及Cybershot數碼相機,這些普通的道具代替了原來神秘的高科技特工工具,因而有評論說“這簡直就是一部耗資巨大的索尼廣告片。”
除了這些必備的道具,邦德的身體也是個很好的“廣告牌”, 邦德的世界奢華而誘惑,正是高檔品牌廣告的最佳載體。巴黎水、歐米茄、Bollinger頂級香檳、阿瑪尼、高田賢三、歐萊雅、普拉達乃至圣羅蘭等品牌都在電影中陸續出現過。至于世界上最著名的特工佩戴的手表,在早期的007電影中,一直是勞力士占據壟斷地位。直到1995年皮爾斯·布魯斯南成為新一任007時,歐米茄才借機捷足先登,并從此一直緊緊跟隨邦德身旁。最有趣的是《皇家賭場》中的一個片段:女主角調侃邦德,大意是有品位的男人都會帶一塊名表,然后欠身朝邦德的手腕上看了看,問了句:“ROLEX?(勞力士?)”邦德不動聲色地回答:“OMEGA.(歐米茄。)”讓邦德在幽自己一默的同時,又把新“雇主”捧得心花怒放,歐米茄也因007英雄的傳播從瑞士二三流手表直逼第一手表陣營。
另一個借邦德上位的品牌應該是杰士邦,看到放映前全套貼片廣告的觀眾,一定會對這個為007度身定制的安全套廣告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戴著墨鏡的安全套形象學007的經典樣子對著鏡頭開槍,造型和配樂與007系列電影的片頭完全吻合。最絕的是它的廣告詞:I'm Bon,Jissbon.(我是邦,杰士邦),正好克隆了眾所周知的007臺詞:I'm Bond,James Bond。(我是邦德,詹姆斯·邦德)。這種反植入的方式讓觀眾笑到噴飯的同時,也深深的記住了杰士邦的名字,并且還和我們最偉大的特工邦德先生產生了聯想。
007電影因為邦德的高品位生活以及無所不能的身手吸引到眾多高端品牌的隱性植入,這些隱性植入為電影高昂的制作費用買單,而這些高端品牌也因為007電影的宣傳獲益匪淺,并且最難得的是兩者結合的非常完美,讓觀眾認為邦德似乎就應該如此生活,出現那些品牌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這種相得益彰的結合正是現在國內隱性廣告植入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