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孩子在斷奶前后,面部、肛門周圍、四肢末端和關節部位的皮膚出現小水皰或小膿皰,有的還伴有毛發脫落和腹瀉。以往認為這是飲食不調的一種表現,后來,在一些患兒的皮疹、口腔和糞便中查到白色念珠菌,就用制霉菌素治療,收到一定的療效,因而認為白色念珠菌感染是本病的病因。但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將近一半的病兒身上找不到白色念珠菌,因此認為白色念珠菌感染不是本病的病因,而是一種繼發感染現象。另一方面,60%~65%病兒的家庭中有同類疾病的患者,也支持了上述推斷。近年的研究表明,這是一種先天性代謝缺陷。具體說就是由于患兒體內某種遺傳缺陷,阻礙了患兒腸道對微量元素鋅的吸收,從而導致人體缺鋅而產生上述病癥,繼而又出現白色念珠菌感染。因此,人們稱這種病的特點是“病在‘皮毛’,根在腸道”。
皮疹是本病發生較早的癥狀。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些特征。皮疹好發于口、鼻、眼和肛門周圍,四肢末端和關節,頭皮和耳朵周圍等處,呈現對稱性皮疹。惟獨軀干很少見到皮疹。皮疹早期是成群的小水皰或小膿皰,繼而融合成大小不一的斑塊,斑塊結痂后形似燙傷的干痂,邊緣有炎性紅暈和散在小水皰、膿皰、痂皮和鱗屑。生殖器和肛門周圍皮膚除有糜爛或結痂外,還可出現龜頭炎、陰囊炎和外陰紅腫。四肢末端的損害,常表現為甲溝紅腫,指(趾)甲變形、萎縮,出現橫溝。口腔炎、口角糜爛、口腔黏膜白斑和眼瞼紅腫、結膜炎、角膜混濁、畏光等常可見到。
另一常見癥狀是腹瀉。大約90%的病兒表現為厭食、腹脹、嘔吐和腹瀉,每天排便3~8次,呈水樣便,可帶泡沫,色淡量多,含脂肪和黏液,帶酸味或惡臭。
部分或完全性脫發是明顯癥狀之一。有時還累及眉毛和睫毛。開始時,頭發干枯,繼而脫落,輕者頭發稀疏,重者全脫。不過,在緩解期頭發可重新生長。
上述三大表現可同時出現,也可先后出現。有的患兒身上可見三種癥狀,有的則只出現兩種癥狀。
由于長期腹瀉,患兒營養狀況較差,發育遲緩、貧血、瘦弱、免疫功能低下,可繼發白色念珠菌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拖延日久,可并發全身化膿性感染。并發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敗血癥,是導致本病患兒死亡的原因。
腸病性肢端皮病可以發生在新生兒,也可以遲發于10歲的兒童。但大多數發生在孩子斷奶前后,平均發病年齡為出生后9個月。醫生可根據臨床表現和血鋅測定做出診斷。
診斷一經確定,應采取下列措施,予以積極治療。
1、一般支持性治療。已經斷奶的,應當再喂以人乳,可使病情緩解。根據病情應補充維生素或輸血。
2、補充鋅劑。一般補充鋅劑后2~7天,患兒皮疹開始減輕,1~4周后,可完全消退。不過,最早得到改善的是神經系統癥狀,病兒服藥數小時后不再出現過度興奮、煩躁等表現。硫酸鋅沒有嚴重副作用。對肝、腎、血液和神經系統也無不良影響,如果把它溶在米湯或果汁中喂給患兒,可以減輕胃腸刺激,不致引起惡心、嘔吐或食欲不振。
3、應用抗菌藥物或抗真菌藥物。對合并感染的患兒,可使用抗菌藥物或抗真菌藥物。為了增強患兒的免疫力,可適當給予免疫增強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