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晚餐隱患多
劉 林
緊張的競爭、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不少家庭養(yǎng)成了_種早餐和中餐馬馬虎虎、晚餐豐盛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潛在很多問題,給人們的健康帶來諸多危害,甚至發(fā)生令人痛心的悲劇。
一是晚餐太晚。一些家庭要在晚上8、9點鐘,甚至10點多鐘才進晚餐。老人為了等兒子、兒媳們一起回家進餐,盡管肚子已饑餓,仍堅持忍受。長此以往。胃腸疾病自然難免發(fā)生。
二是比例失調。一般來說,早中晚三餐的比例應、為3:4:3;如果晚上9至10時睡覺,其比例應為4:4:2。這樣既能保證活動時能量的供給,又能在睡眠中讓胃腸得。到休息。
三是營養(yǎng)過剩。晚餐菜肴豐盛,且多是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
調查資料顯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心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與長期進食豐盛的晚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大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會使血脂的凝固性增強,極易沉積在血管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和血栓的形成,又可導致肝臟制造更多的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把過多的膽固醇運載到動脈壁堆積起來,造成“雪上加霜”的局面。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處理糖的能力下降。每天的熱量供應集中在晚餐,會加速糖耐量的降低,加重胰島負擔,促使胰腺衰老,最終發(fā)生糖尿病。而糖尿病和血管病變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進食后如果很快就上床睡覺,被食物充盈的胃腸可壓迫旰、胰、膽等消化器官,極易發(fā)生胰腺炎、膽囊炎,有的甚至在睡夢中突然發(fā)生休克與猝死。晚餐太飽、太豐盛而消化液分秘供不應求,食物停滯于胃腸。高蛋白食物在腸道內受到厭氧菌的作用,胺、酚、氮、甲基吲哚等有害物質可直接刺激腸壁,還可進入血液,損害心、肝、腎、腦等重要器官。膽汁酸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還會生成脫氧膽酸等致癌物質,因此,豐盛的晚餐是惡性腫瘤,尤其是結腸癌的重要誘發(fā)因素。
一項實驗結果表明,晚餐過飽會使人在睡眠中常做惡夢,久之引發(fā)失眠、神經衰弱等病癥。其原因是胃腸緊張而又過重的勞作,會把大量信息傳人腦細胞,興奮的“波浪”擴散到大腦皮層,促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興奮、疲勞。有專家認為,長期失眠、多夢的患者,不妨在晚餐上找找原因,少而精的晚餐,或許可以解除失眠、多夢的痛苦。
警惕低脂飲食
徐美云
談起脂肪,人們總會將其與心腦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等聯(lián)系在一起。特別是減肥人群,更將脂肪視為大敵,對高脂肪食品避之惟恐不及,對各種低脂肪食品青睞有加。對那些以瘦為美拼命減肥的人們來說,不得一日三餐頓頓都吃白水煮青菜。然而,面對脂肪,我們真的到了需要“滴油不沾”的地步了嗎?
美國營養(yǎng)師學會在《營養(yǎng)指南》一書中說:“在營養(yǎng)中,不存在什么好的食物,好的營養(yǎng)素和壞的食物,壞的營養(yǎng)素,只存在好的膳食和壞的膳食。”對于三大營養(yǎng)素之一的脂肪,我們同樣不能把它當作壞的營養(yǎng)素來看待。的確,過多的脂肪攝入和一些慢性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它的前提是攝入量超標,即脂肪供能占到總熱量30%以上。但是,若長期采用低脂肪食物,過多地限制膳食中的脂肪含量,也是對身體無益的。這一點尤其應該引起減肥者的注意。
作為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脂肪能幫助我們保持體溫和貯存熱能。脂肪中的磷脂和固醇等也是形成新組織和修補舊組織、調節(jié)代謝、合成激素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脂肪還是人體必需的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的溶劑,提供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脂肪還可延長食物在消化道內的停留時間,利于身體消化吸收各種營養(yǎng)素。此外,脂肪還能提高食物的香氣和味道,增進食欲。要知道,清水煮白菜遠沒有紅燒肉來得香。
無論從生理學還是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講,脂肪都是我們人體所必需的營養(yǎng)素,在我們的日常膳食中,都應該保證一定量的脂肪攝入。
警惕低脂飲食,合理攝入脂肪,我們同樣需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來把握。先做到“量”化而行,再以“質”取勝。這樣既吃得美味,吃得健康,又吃得窈窕。
從量的方面講,對于需要減肥的人群來說,在三大供能營養(yǎng)素中,可適當降低脂肪攝入。在減肥的過程中,可以將膳食中脂肪的熱量供應比例安排在整個總熱量的20%~30%之間,相對應的碳水化合物為40%~55%,蛋白質為25%~30%。由于脂肪屬于高能營養(yǎng)素,同等重量的脂肪提供的熱量比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熱量的兩倍還要多,所以當供能比例換算到重量之后,脂肪的攝入量還是相對較低的。根據(jù)我們中國人的烹飪和飲食。習慣,除食物中含有的脂肪外,一般建議每天烹飪用油控制在20~25克之間。
在明確了量的概念之后。接下來我們要關注的就是質的概念,即這些量的脂肪應該從哪里獲取才更加科學健康。在減肥的過程中,日常膳食搭配的脂肪應該盡量去選擇那些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植物油,如橄欖油和花生油等,避免攝取通常含較多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如豬油、牛油等,也包括全乳制品和植物油中的棕桐油、椰子油,盡量使動物脂肪提供的熱量占到總熱量的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