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漢桓寬的《鹽鐵論》詳細記錄了“輪臺之辯”這個朝野上下關于國家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走向的大討論,其中關于鹽鐵專賣政策存亡的討論尤為激烈。現今我國的行政性壟斷是古時專賣政策的一種演變和發展,本文從《鹽鐵論》中對專賣政策辯論的四個核心問題比對今天的行政性壟斷進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當前對行政性壟斷改革的勢在必行與刻不容緩的結論。
[關鍵詞] 鹽鐵專賣制度 政府行為 行政性壟斷
一、 鹽鐵論中關于專賣制度的討論
1.《鹽鐵論》一書的簡介
《鹽鐵論》一書, 由桓寬根據“輪臺之辯”的記錄整理而成。參加會議的一方是代表朝廷的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車千秋等, 另一方是來自各郡國地方的賢良文學之士60余人。雙方就漢武帝時的國家政策展開激烈辯論, 辯論的焦點集中于以鹽鐵官營為主導的財政政策、與匈奴的和戰,以及律令繁苛等問題上,目的是商討漢武帝“輪臺之詔”后的政策的調整問題,特別是鹽鐵專賣的制度存亡問題。全書可以分為四個大的方面論證鹽鐵專賣政策。
2.鹽鐵專賣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1)產品問題
①產品和服務。大夫認為鹽鐵專賣的實施有益于農耕和百姓的生活,首先“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從而使國家“用饒足”,而“民不困乏”(《輕重》), 使民眾享用天下的“山岳有饒”和“河海有潤妙的好處,使“民取足焉”(《貧富》)。然后封建國家“總一鹽鐵”的政府行為,可促使政府廣鑄農器,使民務本,“則無饑寒之累”(《水旱》)。賢良、文學認為國家實行鹽鐵專賣政策,鐵器由國家統一鑄造,工藝不夠精良,購買不便,會導致人民更加困乏。賢良曰:“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禁耕》)賢良曰:“今縣官作鐵器,多苦惡,用費不省,卒徒煩而力作不盡。…今總其原,壹其賈,器多堅,善惡無所擇。吏數不在,器難得。家人不能多儲,多儲則鎮生。棄膏腴之日,遠市田器,則后良時。鹽、鐵賈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土耰淡食。鐵官賣器不售或頗賦與民。”(《國疾》)。
②產品提供的效率問題。鹽鐵專賣政策需要抽調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來實施,冶鐵造鹽也都是在偏僻山野,成本很高效率卻不高。文學曰:“故鹽冶之處,大傲皆依山川,近鐵炭,其勢咸遠而作劇。郡中卒踐更者,多不勘,責取庸代。縣吧或以戶口賦鐵,而賤平其準。良家以道次發僦運鹽、鐵,煩費,百姓病苦之。”(《禁耕》)鹽鐵專賣制度的實施官員本身就是大商人和原來的官員,特權在握而且缺乏監督,在實施中效率低下,官宦專權極為嚴重。文學曰:“執國家之柄,以行海內,非特田常之勢、陪臣之權也;威重于六卿,富累于陶、衛,輿服僭于王公,宮室溢于制度”(《刺權》) 。
(2)技術改進問題。在漢朝統一制造鐵器的情況下,鐵器的工藝要求和產品種類并不適用于全國,則其技術改造問題成為一大難題。文學曰:“夫秦、楚、燕、齊,土力不同,剛柔異勢,巨小之用,居句之宜,黨殊俗易,各有所便。縣官籠而一之,則鐵器失其宜,而農民失其便。器用不便,則農夫罷于野而草萊不辟。草萊不辟,則民困乏。”(《禁耕》)
(3)利益問題。大夫、御史認為鹽鐵專賣政策可以充實國庫、穩定物價,打擊牟取暴利的富商割據,打壓奢侈之風,減輕百姓負擔,緩解分配矛盾,防止動亂。“大夫君運籌策,建國用,籠天下鹽鐵諸利,以排富商大賈,買官贖罪,損有余,補不足,以齊黎民。”(《輕重》)“賴均輸之畜,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亦所以賑困乏而備水旱之災也。”(《力耕》)。大夫曰:“夫權利之處,必在深山窮澤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權利,罷鹽鐵以資暴強,遂其貪心,眾邪群聚,私門成黨,則強御日以不制,而幷兼之徒奸形成也。”(《禁耕》)
賢良文學認為專賣鹽鐵的官員很多是大商人出身,官商勾結無法有效監管,他們利用專賣權來謀取利益集團和個人的利益,逐漸形成了新的富人階層,在消除了割據勢力的奢侈之風后又形成了新的奢靡之風,造成了新的分配不均和不穩定因素。“昔文帝之時,無鹽、鐵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未見利之所利也,而見其害也。且利不從天來,不從地出,一取之民間,謂之百倍,此計之失者也。”(《非鞅》)文學曰:“有司之慮遠,而權家之利近;令意所禁微,而僭奢之道著。自利害之設,三業之起,貴人之家,云行于涂,轂擊于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澤,擅官市,非特巨海魚鹽也;…并兼列宅,隔絕閭巷,閣道錯連,足以游觀,鑿池曲道,…己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此百姓所以滋偽而罕歸本也。”(《刺權》)
(4)外部性問題
①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大夫首先提出了市場經濟建立的重要性,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本議》) 然后大夫提出了統一貨幣的重要性,只有統一貨幣才能有利于市場的建立.曰:“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偽息,奸偽息,則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務其職;不反本何為?故統一,則民不二也;幣由上,則下不疑也。”(《錯幣》)
②全國統一大市場。大夫認為全國大范圍跨地區的市場應該建立起來,大夫曰:“管子云:‘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備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于財者,商工不備也。’…故圣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本議》)
御史認為,規范市場規則和秩序尤為重要,遂在鹽鐵專賣的同時立均輸和平準.曰:“平準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齊勞逸。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非開利孔而為民罪梯者也。”(《本議》)“縣官設衡立準,人從所欲,雖使五尺童子適市,莫之能欺。今罷去之,則豪民擅其用而專其利。決市閭巷,高下在口吻,貴賤無常,端坐而民豪,是以養強抑弱而藏于跖也。”(《禁耕》)
③公共產品。大夫御史認為鹽鐵專賣政策可幫助國家“致利以助貢賦”,通過“修溝渠,立諸農,廣田收,盛園池”(《園池》)這些公共產品的建設來幫助百姓務本,收獲更多糧食而上繳更多的貢賦。大夫、御史從邊防和內政的實際需要出發,認為要保證邊防這個公共物品的運營必須繼續實行鹽鐵專賣政策。大夫曰:“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便也。”(《本議》)。在文學看來公共物品的提供的沒有為百姓提供便利,而成為了地方官員謀利的渠道.文學曰:“今縣官之多張苑囿、公田、池澤,公家有鄣假之名,而利歸權家。…先帝之開苑囿、池,可賦歸之于民,縣官租稅而已。假稅殊名,其實一也。”(《園池》)
二、我國現時的行政性壟斷
1.行政性壟斷的闡釋
從鹽鐵專賣制度逐漸演變而來的行政性壟斷,是在在經濟運行過程中,特別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背景下,行政主體濫用或者超越其應有的行政職權,限制、排除或妨礙競爭,破壞競爭秩序的行為,實質是行政權對特定行業的過度保護和干預,其手段有政治保護、投資保護、貿易保護等。
2.與西漢時的鹽鐵專賣制度比對,行政性壟斷中存在的四大問題
(1)產品問題
①產品生產與定位。在產品本身上,行政性壟斷企業缺乏競爭,就像鹽鐵專賣政策的鹽和鐵一樣,并不適用于人民大眾,產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不高,人民使用的便利性不足。產品供給的短缺低效相當程度上正是行政性壟斷造成的,比如汽油的短缺,郵寄包裹和掛號信的漫長等待,間歇性整天的停水停電修管道等等都讓百姓“困乏”不已。②產品提供的效率問題。國有行政性壟斷企業由于其行政管理性明顯,剛開始目的在增加就業,政府行為導致的企業人員膨脹之后,效率低下的問題嚴重。加上人為的增加審批環節和正如《鹽鐵論》中所述以權謀私,更嚴重影響了生產和工作的效率,導致服務意識淡薄,企業缺乏競爭活力,生產經營效率低下的局面。
(2)技術改進的問題。像鹽鐵專賣之時一樣政府往往運用各種行政手段構筑進入壁壘,維護國有企業在資源開發利用、市場進入等方面的的壟斷地位,甚至用某些法規實現其壟斷利益的合法化,而由此特殊手段得來的霸權地位導致各行政壟斷企業疏于改進生產流程和改良技術,缺乏改善經營、提高產品質量的動力,阻礙生產效率的提高,導致資源嚴重浪費、設備配置效率和勞動生產率水平低下,并且落后的產品質量和巨大的環境污染成為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桎梏,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利益問題
①價格問題。國有行政性壟斷企業最重要的問題體現在侵蝕民眾福利即“與民爭利”,與”輪臺之辯”時一樣,對百姓收取的高價格和向國家索取的高補貼是利益獲取的主要手段。 他們通過占有公民共有的生產資料,使用非市場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及政府行為,將自身低效運營的成本和發展的投資強加給廣大消費者。國有行政性壟斷企業不僅控制了國家的主要資源和支柱產業的上游產品供給,而且還控制了所壟斷行業的產品定價權,致使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產品供給的短缺低效,消費者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也大大提高了民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隨著收入分配改革近日來列上國家的議事日程,行政性壟斷對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影響就顯得更為突出。
②腐敗問題。正如《鹽鐵論》中所說,過度的行政性壟斷會導致政府失靈,從而引發政治腐敗。在過度政府行為下企業的“偽市場”地位不斷強化,影響力逐步增強,左右政府的決策,以致政府失效。如果政府想進行改革打破行政壟斷,會立刻遭致這些壟斷企業的強烈反對,阻撓改革,又形成新一輪的“博弈”局面,政府有可能再次被“俘獲”,形成行政性壟斷的惡性循環。過度行政壟斷的另一個惡劣后果就是引發政治腐敗。行政主體進行行政壟斷的過程也就是權力不斷進行尋租的過程,所得的“租”落入該行政主體或其官員口袋。因而以權謀私,為小集團服務,或將權力作為資本的“尋租”行為難以避免,造成了國家財產的巨大流失。
(4)外部性問題
①行政性壟斷阻礙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建立。在《鹽鐵論》中大夫御史主張用鹽鐵專賣這個契機來建立公平的市場秩序,但是現今行政性壟斷已經破壞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市場體系建設目標難以實現。行政性壟斷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加劇了市場秩序的混亂,降低了市場秩序的透明度,加大了企業改革的難度。地方政府經濟主管部門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身兼二任,相關規則的擬定和執行偏向性嚴重,明顯有悖于市場的公平原則。問責制度上的不健全引致的隱患也逐漸凸顯。
②行政性壟斷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行政性壟斷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保護主義以某一地區或某一部門的利益為出發點,將該地區或該部門與其他地區或其他部門隔絕開來,形成地區經濟封鎖和部門經濟封鎖,從而直接阻礙和破壞全國性統一開放的大市場的形成,阻礙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自由、公平和有效競爭的市場秩序難以形成。造成了市場壁壘重重,妨害貨流暢通和物盡其用,無法發揮各地、各企業優勢,阻礙建立高度專業化和嚴密分工的市場體系的結果。
③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政府應該對行政壟斷型國有企業收放咸宜。國家行政性壟斷企業建立的基礎是全國人民的勞動產品,則其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應該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為很多國有壟斷性企業都是公共產品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關系著國家命脈的產品的提供者,我國的某些行業的行政性壟斷的現狀不可能短時間內全部改變,但是對小團體的損公肥私的行為的監管,處罰力度和相應法律法規還應加大力度和嚴正執行。保證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而不應該像賢良、文學所說變成官員或商人邀功獲利的一種手段。
現今無論是從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看,還是從社會的穩定和諧看,都對加快行政性壟斷的改革提出了更為現實、迫切的要求。行政性壟斷的改革是一個長期而又艱苦的過程,雖然出臺了《反壟斷法》,但是改革的力度很小。只有政府花大力氣去從體制上、根源上進行行政性壟斷的改革,才能真正實現我國經濟的又快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佳穎:反壟斷法基本制度比較研究——行政壟斷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9年第1期
[2]竇炎國:《鹽鐵論》中兩種對立的經濟倫理觀[J].齊魯學刊,2006年第6期
[3]杜永梅:在歷史與現實之間——《鹽鐵論》史論初探[J].安徽史學,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