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武漢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更有著百湖之市的美譽,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較為豐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旅游業曾一度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旅游環境污染,旅游資源枯竭等問題也日益明顯。在武漢竭力建設“兩型社會”的今天,應探究如何武漢旅游業的現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障礙與應對方略,加快旅游這一世人公認的可持續發展重點產業在武漢的發展,促進武漢“兩型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 武漢 兩型社會 旅游業 可持續發展
一、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理念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其最重要的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而旅游業曾被普遍認為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較為典型的“綠色產業”, 但在可持續發展由理論走向實踐的幾十年間,一批批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慘痛教訓表明,發展旅游業同樣需要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其中。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旅游業的發展是在不損害環境持續性的基礎上,既滿足當代人高質量的旅游需求,又不妨害滿足后代人高質量的旅游要求,既保證旅游經營者的利益,又保證旅游者的利益、旅游地居民的利益,實現旅游業長期穩定和良性發展。由于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武漢旅游產業過于重視追求產生經濟效益,卻忽略了旅游業對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的直接影響,而這又是武漢旅游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在某種程度上就導致了武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其對武漢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造成嚴重破壞的反作用影響。因此需要探索出一條實現武漢旅游業與社會、經濟、環境良性協調的新路子,努力實現旅游經濟效益與旅游社會效益的統一,短期經濟效益與長期社會效益的統一。
二、武漢“兩型社會”的構建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當前武漢全力建設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背景下,旅游業作為拉動武漢國民經濟的全新增長點,其重要意義正日益顯著。旅游業作為一項系統性產業,需要餐飲、住宿、交通、導游等眾多產業的協同,由武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武漢軟環境的實力,加快武漢現代化與對外開放的進程,進一步升華武漢的城市形象,促進武漢“兩型社會”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另一方面吸納了大量人員的就業,在大力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武漢的今天有著現實意義。尤其在全球性金融危機持續不退,對我國、對武漢經濟造成了一定沖擊這一宏觀環境里,確保經濟增長全力擴大內需已成為各級政府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旅游業擁有較長的產業鏈條,據有關統計顯示,旅游業每增加100元收入,商業收益占16.5%,交通收益占13.4%,飲食業收益占19.8%,旅游業收益占23.9% ,娛樂收益占5.2% ,郵電及其他行業收益占11.2%。無論是在刺激消費還是擴大固定投資領域都是大有可為的。而達到上述效果都是以武漢旅游業能夠充分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不計后果過度開發的短期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試想誰愿意去一個臭水橫流,垃圾遍地、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旅游呢。因此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對于“兩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需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以發展旅游業促“兩型社會”構建,以“兩型社會”的構建促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三、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
1.武漢旅游業區位優勢明顯,行業整體素質較高
武漢作為華中和長江中游地區的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國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樞紐,由陸路是京珠、滬蓉等高速公路網交匯之地,由水路可順江直達上海、四川、安徽等七省市,由鐵路更是我國骨干鐵路網中心,交通之便利為全國前列。在旅游資源上武漢也較為豐富,總體而言武漢旅游資源呈三大特點: 景觀類型豐富、內涵和諧、景象地域組合集中。根據《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的分類統計,武漢市擁有旅游資源180余處,其中地文景觀14處,水域風光類16處.古跡與建筑類84處,民俗風情類31處,購物類18處,生物景觀類14處。其代表性的景點是全國最佳風景名勝之一的黃鶴樓,國家級東湖風景區,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禪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臺,辛亥首義軍政府地址紅樓等。此外,新開發的道觀河風景旅游區、木蘭湖旅游度假區已初具規模,金銀湖旅游度假區、武漢高爾夫球場正在興建之中。武漢旅游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加之武漢地區高等院校密集,旅游業及其相關產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高,擁有一支較為成熟的隊伍,相對于偏遠新開發旅游地區,對于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認識程度更為深刻,這些對于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順利實現是十分有利的。
2.旅游環境保護不足,資源整合程度較低
武漢由于是全國特大型城市,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加之重工業十分發達,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大量對于旅游環境的破壞性污染,而伴隨著武漢城市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張,對旅游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情況也較為嚴重。僅以武漢這一百湖之市的湖泊為例,據調查,上世紀90年代初,中心城區共有35個主要湖泊,總面積為95004.48畝,到目前已有8個被填占,實有湖泊27個,面積為89996.7畝,面積減少了5.35%。即使是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缺乏科學的論證與整體的規劃就進行粗放式開發的現象,導致了部分景區不可再生旅游資源被破壞、環境被污染及歷史、文化風格和氣氛與新建設施極不協調等問題。尤其是在當前全力保經濟平穩增長的背景下,個別景點片面的追求開發的速度與游客的數量以提高經濟收入,卻忽視了旅游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甚至人為地犧牲環境,換取片面的旅游收入的高增長。
武漢地區旅游資源的整合程度頁較為低下,由于大量景區分屬于多個不同上級主管部門的單獨管轄,使得旅游業主管部門在部門和區域協調及行業管理中遇到的阻力較大。部分景區已是多年來沒有發展和改進的老線路、老景區,部分景區卻仍處于“休眠”狀態,沒有進行深度開發和有效整合,既不能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也不能做到對旅游環境的有效保護。這對于武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更與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整體目標不一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武漢“兩型社會”的構建。
四、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方略
1.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武漢旅游業和諧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們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實現武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就是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抓住武漢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契機,處理好旅游經濟發展與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處理好旅游產業近期發展與長期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單體旅游景區與武漢旅游業整體的關系,處理好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優勢與劣勢的關系。同時,我們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努力實現武漢旅游業發展速度與質量的統籌兼顧,旅游環境保護與資源深入開發的協調統一,為最終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又好又快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2.打破部門壁壘,加快各景區一體化開發經營進程
武漢市各類旅游景區目前由武漢市園林局、武漢市總工會等多個部門主管或由市政府直管,景區與景區之間缺乏必要的橫向聯系,與環保部門更是自成系統,彼此之間的行政溝通和協調存在一定不足。因此要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區域協作機制,加強地方政府、旅游企業之間的對話,由建立政府部門、景區長效聯動協作機制入手,通過對全市旅游資源總體性的規劃與開發,各旅游景區、旅游業從業單位、接待服務單位、交通運輸單位、旅游業科研院所高效與順暢的協調,實現武漢旅游業科學、有效地可持續發展,在當前施行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達到單一部門權威、有效地全盤主管。在整體資源的一體化開發進程中,要始終堅持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理念,打破只顧小部門、小團體既得利益的局面,更要努力改革當前旅游景區政企不分,旅游業監管與經營者不分的現狀,群策群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的多贏發展。
3.強化政府科學決策與引導,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武漢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推動,更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引導規范,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旅游業這一無煙產業并不意味著百分之百的零污染,相反如果決策失誤,極易對武漢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因此,有關政府部門在制定武漢旅游發展規劃時必須堅持科學決策、合理規劃,充分考慮武漢旅游環境承載力等因素,以人為本,統籌規劃“兩型社會”建設與旅游資源的開發、保護,防患過度開發對環境的破壞于未然。此外應大力健全包括旅游環境保護、旅游資源科學管理、旅游經營企業管理規范在內的系列法律法規,在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文物保護法》等與武漢旅游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基礎上,針對武漢旅游資源多處于商業或工業區域、景區內居民、企業組成復雜等地域性特點補充制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與此同時加大行政執法力度,通過在上點中談到的政府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對阻礙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行為堅決予以制止,并付諸法律制裁,以牢固樹立防治旅游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旅游業的持續發展的發展意識。以此使武漢的旅游業發展步入規范化、理性化的軌道,實現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最終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4.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合理開發武漢旅游資源
可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以保證人類的代內、代際間的平等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實現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旅游業作為武漢“兩型社會”構建的環境友好型產業之一,其前景是比較可觀的,但由于旅游業從業人員與游客的環保意識不足而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和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是矛盾對立的。因此我們要從提高武漢旅游業從業人員和來漢游客的意識理念出發,加大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力度,使其自覺維護和發展當前的武漢旅游業。達到既滿足當前旅游需求,又不破壞未來旅游發展的目的,落實武漢旅游業既“資源節約”又“環境友好”的發展目標,實現武漢“兩型社會”構建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田小彪:淺析公共行政管理體制建設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管理觀察,2009,(6):242~243
[2]曾翔旻:武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思考[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0,(4):77~81
[3]汪 云:武漢旅游業跨世紀發展對策研究[J].長江論壇,1999,(6):35~37
[4]武漢市旅游資源概況簡介[EB/OL].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wuhan.gov.cn/cms/publish/wuhan/2008-10/17/2180.html
[5]陳年安 楊衛國:加強武漢水資源與湖泊保護對策研究[J].長江論壇,2008,(5):38~42,75
[6]劉建平 董 懿:論“兩型社會”建設中長株潭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62~64
[7]朱鴻亮 艾 軍:科學發展觀是對可持續發展觀的理論超越[J].求索,2006,(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