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在對國內外都市農業的產生與發展情況進行簡述的基礎上,提出都市農業發展的特征及主要功能,重慶發展都市農業的必要性及重慶發展都市農業的模式選擇和對策建議:成立都市農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引導;發揮都市農業的示范、輻射作用;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的觀光功能;加強都市農業人才培養工作。
[關鍵詞] 都市農業 實踐模式 發展建議
目前都市農業是與工業并立的、充滿生機的基礎產業,都市農業的出現展現了未來農業的新潮流,為發展我國農業帶來了新的希望,特別在重慶這個大城市帶大農村的直轄市,都市農業的發展更值得我們思考。
一、國內外都市農業的產生與發展
都市農業的產生和形成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日本是世界上出現都市農業最早的國家之一。都市農業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雜志上,“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要目的,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為都市農業。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都市農業。我國都市農業的提出與實踐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開展較早,重慶都市農業發展的建設還剛剛起步。
都市農業(或說都市型農業、城市農業)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 Agriculture,City Agriculture等,我國學者普遍引用的一個定義是:“都市農業(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經濟發達國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種,即都市農業”,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農地作業”。關于都市農業的定義,由于它牽涉面廣,涉及的問題錯綜復雜,又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國內外諸學派眾說紛紜,至今難有定論。
二、都市農業的特征與主要功能
1.都市農業的特征
(1)城鄉界線已日益模糊,具有高度的城鄉融合性
都市農業所處的空間城鄉邊界不明顯。一種情況是如日本許多城市在擴展過程中,農業以其優美的環境被保留下來,并在都市內建立各種自然休養村、觀光花園和娛樂園,形成插花狀、鑲嵌型農業;另一種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間的農業,這些地區的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無異,與中心城區交通方便,已經完全城市化,形成了城市滲透農村、農村滲透城市,城市和農村渾然一體,同時,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延伸滲透,農業與旅游交叉融合,現代農業科技、設施與農藝相互交接融合,且逐漸走向和諧統一。
(2)都市農業功能多樣
都市農業除具有生產、經濟功能外,同時具有生態、觀光、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如日本許多大都市在城市擴展過程中,把原有的城市盡量改造為“田園城市”,并把農業作為優美的環境予以保留下來,真正發揮農業的綜合功能。
(3)都市農業表現出高度集約化的趨勢
處于城市化地區的農業資源條件明顯不同于一般地區,農業經營表現出高度集約化的趨勢。隨著都市農業區域內經濟地租的上升,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都市農業轉向資本、設施、科技密集和土地節約型的發展道路,農業生產方式高度設施化、工廠化、專業化、基地化、產業化、大市場化。并實現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為大城市及國際市場提供所需的鮮活農副產品。目前,國外經濟發達國家的有機構成甚至高過工業。如日本的東京、大阪的農業基本實現了生產栽培園藝化、基地設施現代化、生產操作機械化。
2.都市農業的主要功能
(1)生產、經濟功能
都市農業利用現代工業技術,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為都市市民提供鮮嫩、鮮活的蔬菜、畜禽產品、果品、花卉及水產品,并要求達到名特優、無污染、無公害、營養價值高或觀賞性強。國際大都市的發展離不開對農副產品的需求,且相當部分農產品需就近供應。同時都市農業依靠大都市對外開放和良好的口岸等優越條件,沖破地域界限,實行與國際大市場相接軌的大流通、大貿易經濟格局,具有較強的創匯增值能力,同時增加城市就業機會,優化產業結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生產、經濟功能都是都市農業的主體功能。
(2)社會文化功能
都市農業起著社會勞動力“蓄水池”和穩定“減震器”的作用,對社會穩定發展、城鄉居民就業和全面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觀光、旅游休閑,是都市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都市農業通過開辟景觀綠地、觀光農園、旅游農莊、市民農園、花卉公園等,為市民提供休閑場所,從事觀光、休閑、娛樂活動,以減輕工作及生活上的壓力,達到舒暢身心、強健體魄的目的。同時都市農業可以促進城鄉交流,并直接對市民及青少年進行農技、農知、農情、農俗、農事教育,因而具有較強的教育功能。另外農村特有的傳統文化因都市農業的發展而得以繼續延伸和發展,如日本、德國等。
(3)生態功能
首先是指為城市增色添綠、美化環境、保持水土、減緩熱島效應、調節小氣候、提供新鮮空氣,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功能;其次是指將生活廢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功能;再次是創立市民公園、農業公園以及開設其他各類農業觀光景點,減少或減輕“水泥叢林”和“柏油沙漠”對都市人帶來的煩躁與不安的目的,提高市民生活質量,使農業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如德國、日本、新加坡等。
(4)示范輻射功能
都市農業是農業新技術引進、試驗和示范的前沿農業,對一般農業的發展具有樣板、示范功能。都市農業能夠依托大城市科技、信息、經濟和社會力量的輻射,成為現代高效農業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進而帶動持續高效農業乃至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土地高效利用起到示范作用,如日本、新加坡等。
三、重慶發展都市農業的必要性
重慶是大城市和大農村并存的二元結構比較突出的直轄市,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帶動輻射效應不強,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困難。因而,圍繞“建設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打造以主城區為核心的城市群”和“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兩大主題,首先在“一小時經濟圈”內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建設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都市農業的生產保障、出口創匯、生態建設、休閑旅游、體驗觀光、文化教育、示范輻射功能,徹底改變目前農業落后現狀,改善重慶二元經濟結構,實現重慶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是指以主城區為核心,一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的范圍,包括永川、合川、江津、涪陵、南川、巴南等23個區縣,幅員總面積接近28700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幅員總面積的35%,據2006年年底的年報統計,區域內年末鄉村人口1204.0萬人,占全市的比重為49.8%;常用耕地面積約1042.9萬畝,約為全市的一半;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367.3億元,占全市的比重達57.6%。)
四、重慶發展都市農業的模式選擇和對策建議
1.世界都市農業的主要實踐模式
(1)偏重生產、經濟功能的模式。美國大西洋沿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區之一,以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五大都市圈形成的帶狀區域,被美國的經濟學者J.歌德(Jean Gottmann)稱之為“巨型帶狀都市”。這一南北長約960km,東西寬約50~160km的區域里都市和農村相互交叉,融為一體,農業如網絡一樣分布在城市群之中。該區域內的農業由于受都市經濟勢力的巨大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都市農業。
(2)偏重生態、社會功能的模式。以歐洲城市最典型,如英國的森林城市,德國的田園化城市等,由于經濟發達和文化傳統等原因,更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與提高。
(3)生產、經濟功能和生態、社會功能兼顧的模式。以東亞的日本和南亞的新加坡為典型。日本有許多高集約化的尖端農業,盡管其國內食品需求熱量的60%以上來自國外,但蔬菜自給率卻高達90%以上,城市四周有許多土地用于植林,美化城市,發揮生態功能,國土面積的60%以上為森林所覆蓋。
新加坡把公園與農業科學結合在一起,在農業科技公園內建高技術農場供投資者發展尖端農業,是生態農業和經濟功能相結合的完美形式,值得參考。
2.重慶發展都市農業的模式選擇
根據國情,我國發展都市農業必須以生產、經濟功能為主,但也要重視生態、社會與文化功能。重慶發展都市農業應以“一小時經濟圈”為重點,選擇偏重生產、經濟功能的模式,主要以產品生產為主,同時關注都市農業的生態、生活、文化、社會功能。
3.重慶發展都市農業的對策建議
(1)成立都市農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政策引導
制定都市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優惠扶持政策,搞好組織協調、政策資金支持和規范化管理,營造都市農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制定土地保護和利用政策,確保都市農業和城市經濟和諧發展。都市農業要重點發展集約化、專業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農業,提高單位土地經濟效益。
(2)發揮都市農業的示范、輻射作用
充分利用現代農業技術和生物技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高新技術農業和特色品牌農業,建立各具特色的農業示范基地,生產蔬菜、水果、水產品、畜牧業、中藥材等方面的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生產與開發各種優質農產品、特色種養業。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都市農業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充分發揮出龍頭企業的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
(3)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的觀光功能
都市觀光農業的發展和布局要充分考慮區域農業基礎、交通、區位、市場等限制條件,還需要重點遵循“市場導向、可持續發展、突出優勢與特色、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統一布局”等原則。利用都市農業的區位優勢,大力開發農家樂、農家游、農業觀光示范園區等以旅游服務為主、產品生產為輔的觀光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生態農業。
在觀光農業每個場點和項目中,要力求展示最獨具特色的農業技術和農業成果,設計要富有創意,以滿足游客的各種需求,如:特禽(超大型羊、豬和微縮型的蜜蜂大小的“迷你雞”等);特菜(袖珍型的番茄、茄子、彩色辣椒、南瓜等);特果(象冬桃、菊花桃、大櫻桃、蘋果梨、樹莓、體量巨大色彩絢麗的珍奇瓜果等);特趣、特餐(如鴕鳥宴、全羊餐等);特飲和娛樂植物,如:笑樹、蹦跳草、炸彈樹、挨刀樹、光棍樹、醉樹、醉草、醉花等強調奇特,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使游客大飽眼福。同時要精心設計農業旅游產品,挖掘當地民俗風情,農耕文化,本土文化。
(4)加強都市農業人才培養工作
多層次、多元化地培養和造就與都市農業現狀相適應的各類人才是都市農業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環節。開展各種形式的農產品博覽會,提高農業在社會上的地位,改變人們對農業的觀念,形成都市農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的良好外部環境。一方面通過培養實用人才來發展都市農業,另一方面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吸引各類人才。
參考文獻:
[1]閆曉霞:都市農業的發展及其趨勢.人教網:http://www.pep.com.cn/gzdl/jszx/jxyd/jxyj/200810/t20081008_521643.htm
[2]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等.-1999,(4).-208](編號:99-3-1-③-35)
[3]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思考,2007年08月24日07:52 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http://county.aweb.com.cn/2007/8/23/480200708231656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