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經濟全球化大趨勢的背景出發,提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法的研究不再僅關注我國自身經濟體制的轉型與發展,而是如何將我國融入WTO這樣一個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市場運作機制之中。在WTO規則下的更加完善的市場體系中,對我國經濟法功能的再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處理市場機制與政府宏觀調控的關系,達到效益與公平的雙重目的,從而實現和諧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 WTO 經濟法的功能 再認識
WTO是一個以市場為走向的、提倡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組織,他通過WTO規則和協議,為其成員國提供全球范圍內經濟活動的基本法律規則,并要求成員國的經濟活動要嚴格按照WTO規則與協議操作。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在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會導致現有的規范體系與WTO規則之間的沖突,所以,當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經濟法的研究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它不再僅關注我國自身經濟體制的轉型與發展,而是如何將我國融入WTO這樣一個真正的、完全意義上的市場運作機制之中。因而我們不僅要探尋自身發展過程中的規律,更要分析世貿組織所確立的規則,以WTO所確立的全球通行的交易規則為背景對經濟法的功能做出重新認識。
一、調整社會經濟關系的功能
經濟關系是經濟活動主體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所有關系的總和。入世后,成員國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將會變得更加復雜多樣,而相互聯結、相互滲透、綜合發展的趨勢也將日益加強。因此,我國經濟法的功能應該反映經濟關系分化與綜合兩個方向發展要求,一方面通過眾多的具體的部門經濟法分別調整各類經濟關系,另一方面又從總體上對各種具體經濟關系進行全面綜合調整。
1.在微觀規制方面,經濟法運用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責任法等法律對社會經濟進行個別調整,干預私人經濟,保護市場中的弱者,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例如,反壟斷法的適用,可以保障有效競爭,提高經濟效益和保障經濟公平;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可以保障市場主體營利行為的正當性,促進經濟的良性運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適用,可以保障弱者的權益,實現社會正義,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2.在宏觀調控方面,經濟法運用財政法、金融法、稅收法、投資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法等法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任務、方針和原則這些根本方面進行綜合調控,使整個社會經濟均衡高效地發展。例如,財政法的適用,從總體上調控經濟運行;金融法的適用,從總體上調控貨幣資金的運行;稅收法的適用,可以調整社會分配,限制或激勵某個行業的發展;投資法的適用,將有限的資金合理分配,集中于重大建設項目;產業結構調節法的適用,可以干預扶持第三產業的發展,使產業結構加速現代化從而推動全面經濟增長。
二、對社會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職能
WTO所架構的是一種市場走向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首先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意味著市場應是完整的,政府對市場不過多干預,這是加入WTO的一個制度性的前提條件。但是,單純由市場調節經濟活動所導致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又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就需要國家在遵循社會經濟自身規律,在市場經濟機制自發運行的基礎上,運用“國家之手”進行調節、控制和指導,排除社會經濟正常運行中的障礙,引導社會經濟按照國家意志所期望的途徑,朝著國家意志所希望的方向運行,以達到社會經濟良性運行、協調發展的目的。經濟法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克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重要法律領域。它天然的目的就在于以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的兩手,優化經濟結構,減少經濟震蕩,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以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長期以來在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國家對市場的過度干預,導致了經濟法體系的不完善,從而在經濟轉型階段,經濟法對市場機制的調節出現了混亂無序的狀態。在現階段,為適應 WTO的要求,經濟法一方面要鞏固經濟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必須發揮締造經濟秩序的超前作用,我們必須做的工作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確立明確的產權制度,培育可以進入交易和受到社會保護的市場主體;其次是制定市場競爭的規則體系,促進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其三是建立特殊產業的非競爭性運作體系,界定非競爭行業,制定壟斷標準等等。
三、實現效益與公平的統一的職能
WTO的自由競爭原則,致力于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制度性障礙,實現各成員之間的經濟貿易在公平的基礎上自由競爭;WTO的非歧視性原則,要求其成員在實施某種優惠和限制措施時,不能對其他成員實施歧視待遇;WTO的透明度原則,主要是防止和消除執法中的不公開造成的歧視待遇和由此給經濟貿易帶來的障礙,監督其成員履行在WTO中的承諾。由此可見,WTO的宗旨就是為其成員國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來開展經濟活動,實現經濟效益。
效益和公平的統一是包括經濟法在內的所有法律追求的目標,經濟法運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方式,協調各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保持社會平衡。因為,在自由放任的市場調節機制下,由于市場失靈所帶來的供求總量及供求結構失衡、社會分配不公及社會公害、缺乏社會保障等,國家干預或說經濟法就是通過規范市場主體、市場規則、保持總量及結構平衡、消除或減少社會公害、建立和健全社會分配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保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其主要表現為:一是為自由市場競爭創造和保持所需的制度條件,使市場機制更具效力;二是通過積極的社會政策保證社會的公平與安定,協調社會平衡。由于社會經濟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經濟法的作用機制就是運用國家干預,在協調的基礎上,維護和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彌補和矯正市場機制的不足,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公平。現代市場經濟中,追求公平同樣是市場主體的天性,是產生巨大激勵之精神保障。在公平價值的取向上,經濟法獨具品格,以現實的不平等為基礎建立其公平體系。在承認市場主體資源稟賦差異的基礎上,賦予不同的主體以相對特權。”即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經濟法的公平觀蘊含著一種理念,即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適度差距或財產分配的合理差距、適度差距不能被一概地看成是不公平的。但是,收入、財產分配的過分差距則不能被視為公平的,而應視為不公平的一種反映,當這種差距影響到社會公共利益時,就應當消除這種過分的差距。
經濟法將結果公平引入自己的價值取向中,在認同分配差距在經濟意義上的合理性的同時,更兼顧社會意義上的合理性。經濟法通過保障政府對過分差距的收入和財產實行直接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結果公平,強調的是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和對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予以一定補償或救濟。這主要體現在經濟法中的稅法和社會保障法。稅法規定累進所得稅、累進財產稅、遺產稅等,使得收入越高的人納稅的比率越高,收入低于法定納稅水平的公民則不納稅。正是通過對高收入者的一種直接\"剝奪\"來實現社會財富的第二次分配達到結果公平,實現經濟公平。社會保障法則采取一系列保護性規定和措施,幫助人們渡過由于失業、年老、生病、傷亡、生育等等原因造成的困難,其保護范圍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充分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力圖實現社會財富分配結果的相對公平。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就意味著我們將自己完完全全地放到了世界大市場之中,只有按照WTO規則校準自己,才能從中獲益。在WTO規則下的更加完善的市場體系中,對我國經濟法功能的再認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處理市場機制與政府宏觀調控的關系,達到效益與公平的雙重目的,從而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變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版
[2]史際春 鄧 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陳旭峰:民法的功能缺陷與經濟法的彌補[J].現代法學,1999年,(6)
[4]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李國海:論現代經濟法產生的法哲學基礎[J].法商研究,1997,(6)
[6]拉德布魯赫 米 健 朱林譯:《法學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