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金融合作是京津區域同城化、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來,無論是京津兩地政府還是學界都把京津金融產業合作作為兩地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點領域給以大力關注和研究,有關政府部門也曾明確提出京津金融一體化的概念,兩地也各自制定了明確的金融產業發展目標和規劃。但是與其它實業類產業領域的廣泛合作相比,兩地在金融產業合作和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方面的具體措施還很少,全面的金融合作還遠未啟動。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如金融產業發展水平較低、金融行業管理體制限制等等。筆者認為,目前對于京津金融合作的愿景目標設定不夠明確、定位不夠高是個首要原因。基于京津產業合作的現狀,很多研究從金融為其它產業如制造業、物流業服務、促進所服務產業的整合等角度來研究京津金融合作具體的切入點和措施,這些研究對京津產業合作與發展都大有裨益。但現代金融學認為,作為現代經濟的“皇冠”,金融業不僅是一個傳統的服務行業,更是可以拉動其它產業發展,創造大量財富的“龍頭”行業;同時,金融業是個最具高端決策特征的行業,金融業的相關規劃需要更高的行政權力支持,不可能僅僅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來完成。因此,京津金融合作應有更高的定位,更強有力的規劃,才更符合京津金融產業的市場地位,京津金融一體化也才可能真正得以推進和實現。
那么京津金融合作的目標究竟應該如何定位呢?筆者認為,京津金融合作應從打破各自行政區域金融業發展規劃的局限、順應世界金融格局發展變化的規律、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宏觀金融布局的需要出發,逐步建立一個新的面向全球的京津國際金融中心。這一定位是對本輪全球金融風暴后京津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和發展需要進行現實思考和深入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下面的內容:
一、金融風暴堅定了中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心
所謂國際金融中心,指的是“國際金融活動發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國金融機構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國際金融資本的來源地和落腳點”。學界公認的“三階段”理論闡述了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并指出基于世界經濟和金融全球化,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進入了多元化的新格局,幾乎任何國家都有可能成為新的國際金融中心。歷史上每次國際金融中心的演變幾乎都和戰爭或者全球性經濟危機有關,然而本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中,一些新興國際金融中心受到很大沖擊甚至遭到毀滅性打擊;而傳統的依托本幣作為強勢國際貨幣、貿易優勢、地理交通優勢的老牌國際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香港等,盡管也受到很大影響,但依舊保持著固有的地位,并沒有出現大的更替。可見,真正具有綜合實力的國際金融中心所依托的基礎仍是本幣地位、國際貿易和地理交通三個基本因素。
而這次金融風暴帶給全球最深刻的思考是國際貨幣問題。各國在紛紛指責美國的不負責任的同時,也試圖尋找更可靠的“國際貨幣”來代替美元,尤其是象中國這樣深受美元“鑄幣稅”剝削國家,更需要提高本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以長遠化解決由于對美元的依賴帶來的巨大風險。中國已經開始考慮自己的貨幣主導權戰略,從周小川的超主權貨幣到王歧山的IMF改革尤其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的批復,恰恰體現了中國要依托自己強大的綜合實力,提高人民幣國際化地位,建立以人民幣為強勢國際貨幣的新的國際金融中心的構想。可以說,這次金融風暴為中國建立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歷史機遇。
二、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應是多點布局
中國建立國際金融中心是國家戰略。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區域化、多極化特征明顯,其中尤其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個經濟區為最重要的龍頭,而上海、港深、京津三個都市圈也都是上述三個區域最重要的金融中心。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把諸如港深、京津看成一個經濟整體考慮,香港早已是國際金融中心,北京在金融管理和信息方面是當然的中心,因此中國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絕不應該是單極的,而應是多點布局,至少是“三足鼎立”。如何在這三個都市圈之間做空間上、功能上、層次上的規劃和布局才更科學和合理,是個亟待研究的重要的課題。
三、京津金融中心應給予更高的定位
目前北京和天津的金融中心地位都不如上海,盡管北京在某些方面是優于上海的。但是如果把北京和天津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其各方面實力和發展前景均不弱于甚至強于上海,京津具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貿易、地理交通條件,人民幣國際化也是京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理由。因此京津理應以金融一體化為基礎,不局限于“京津冀”、“環渤海”、“東北亞”等范圍概念,以建立面向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定位,與上海、港深之間形成一定競爭和互補,才更符合京津的重要地位,更符合中國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根本目的。這樣的定位是必要的、可行的,也只有這樣的定位才能真正促進京津金融一體化工作的全面開展。
四、京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納入國家規劃
京津最大的問題恰恰是沒有作為一個金融整體來規劃,京津金融業本身具有的巨大互補性沒有得到發揮。實踐看來,任何兩地金融一體化的政策都難以由兩地地方政府制定和實施,金融產業也很難完全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而國際金融中心的規劃和建設更需要中央一級政府的大力推動。因此,將京津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后,更應將京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納入國家規劃,由更高層次的權力部門來規劃、組織、實施、協調各項工作。建立有效的京津金融統籌與合作機制是最具實際意義的工作之一,也是建立京津國際金融中心的前提和保障。
五、京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兩個突破口
1.依托濱海新區發展離岸金融市場
天津是中國最大的外貿港口之一,具有建立離岸金融中心的天然條件;北京是最大的人民幣結算中心,二者結合能建立起體系完整的、充分發揮本幣作用的離岸金融市場。天津濱海新區已經規劃了建設離岸金融中心的具體目標,要把天津濱海新區建成離岸基金中心、離岸保險中心和離岸銀行業務中心,成為擁有全球包括人民幣及其各衍生工具所有交易品種、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離岸市場和規模較大的離岸人民幣交易結算中心。離岸金融市場建設可以成為京津金融產業優勢互補,提高京津金融業國際地位的重要突破口。
2.合力爭奪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
凡是金融中心是都是資本市場的中心,上海、深圳、香港都各有成熟的證券交易所,而缺少夠規模的股票交易市場正是京津金融最短的短板。在中國內地資本市場的結構中,上海、深圳分享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格局已定,唯獨剩下場外交易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建立起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設立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天津股權交易所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性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市場,但目前尚未納入全國統一的監管體系,很多工作處于試驗探索階段,掛牌企業不到10家,實力尚小;北京中關村股權報價轉讓系統,又稱“新三板”,實際是屬于深圳證券交易所股權代辦轉讓系統的試點板塊,較有可能發展成為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但“市場”在深圳,不在北京。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是內地資本市場結構中最后一塊蛋糕了,而且從金融空間布局的角度看也有理由放在京津。盡管天津的濱海新區、北京的中關村園區都屬于國家級創新區,擁有先行先試的政策,但在爭奪這塊蛋糕方面并未形成合力。京津應從戰略上高度關注這一市場,爭取在國家規劃下將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落戶在京津區域,為實現建立京津國際金融中心的愿景目標拿到至關重要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