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概念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表示和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和對外貿易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指標。它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國家與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的緊密程度,是國家政策、經濟發展戰略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綜合體現。
具體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個國家當年的對外貿易總額在本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它所反映的是這個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國民經濟發展,以及所需的進出口原材料、能源、商品、技術、勞務等各種生產要素和消費要素對對外貿易所依賴和開放的程度。
(括號內數字為按美元計算。2006年按美元兌換人民幣1∶7.92的匯率計算,2007年按1∶7.40,2008年按1∶6.95的匯率計算。)
二、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評述
數字表明,我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增長的勢頭強勁,令人鼓舞和振奮。然而,通過這些數字,我們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在數字背后反映出的令人擔心的一面,這就是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是否太高了,甚至到了有些讓人吃驚,難以接受的程度。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并非是越高越好。因為對外貿易依存度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構成的,一個是依賴度,一個是開放度。依賴的程度過高顯然不好,它會使自己國家的發展受到限制,如因國內的資源或商品短缺,本國又不能生產,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過分依賴國外市場而處于被動,受制于人,甚至陷于困境。例如,我國的石油現在的對外依賴度已經超過了40%,而且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所以必須要開發新的能源和能源產品,對有些產品要搞進口替代。開放的程度高一些是可以的,因為對外貿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國際化生產,出口是為了能夠有更多的進口,實行合理的國際分工,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內人民的需求,豐富社會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全社會的福利水平,促進國家的繁榮與發展。但是,如果開放度過高,過多地擠占他國市場,不僅會大量地耗費國內資源,甚至造成不應有的浪費,而且還會損害到進入國家的利益,導致國家間貿易壁壘和各種貿易戰的發生,這是國與國之間相互采取制裁和報復措施,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根源之一。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反傾銷受害國。據世貿組織統計,2008年外國對我國新發起的反傾銷調查73起,反補貼調查10起,分別占全世界總數的35%和71%。連續14年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成員國,連續3年成為遭遇反補貼最多的成員國。商務部公平貿易局統計,2009年1~4月,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38起,同比增長26.7%。一些國家大幅度地提高進口關稅,對進口產品實施最低限價和數量限制,嚴重的經濟危機使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我國經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威脅。因此,無論從依賴度還是開放度來說都應該有一個限度和標準,不易過高。同時,依賴度與開放度還應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使之處在一種協調和均衡的狀態之中。
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大都在20%~30%之間。2006年美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是22.4%,日本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是28.2%。 事實上,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十分稀缺的島國,它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在依賴度和開放度兩個方面都應該是很高的。那么,日本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為什么是如此之低,且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的呢?總起來說,日本對資源和產品的高度依賴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來進行調整、協調、平衡和加以解決的:一是通過不懈地科技創新,研制和開發新能源、再生能源、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來解決這一問題。如對海水的淡化處理,對雨水、廢水的再生與循環利用,對垃圾、廢料的回收、歸類整理和再利用,在生產和物流方面,實行科學規劃管理、合理的設計和精打細算,在汽車和運輸工具上研制使用混合動力,使國家成為了一個節約型、節能型、環保型的社會。二是通過在海外的規模投資,與伙伴國家進行合資和合作經營,利用他國的資源生產產品,然后將部分產品返銷回國內,以滿足國內的需求。三是通過大力發展本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高度重視和盡可能滿足國內人民每一個細小的、細微之處的需求,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改變,在生活中感到舒適、快捷、方便和便利,把出口和進口所獲得的收益通過國內第三產業的轉化,使之成為人們的實際需求和消費,并產生利潤。這樣,國內的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了,國內人民的需求充分滿足了,分母(GDP)擴大,分子(對外貿易)相對縮小,對外貿易依存度也就降下來了,且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
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也應該保持在20%~30%左右。而我國現在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卻高達60%。有經濟學家和企業界人士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經濟,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和狀態,其背后隱含的是以犧牲國內人民的現實利益和生活質量為代價的增長,我國人民尤其是最廣大的普通勞動者并沒有真正和充分享受到由于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和過高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而帶來的實際利益和好處,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和生活改善與經濟增長不成比例。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拉動經濟的一面,但也有其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一面,有可能導致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特別是在資源與能源消耗,大眾消費和社會購買力方面,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成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盡管有一些人認為,我國沒有按照所謂“合理的”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GDP,且沒有把服務貿易和第三產業統計進去,但是,由于各種不同類別的商品價格所反映出來的購買力水平相差很大,甚至懸殊,我國較低的收入水平對進口消費品的價格又是一個制約,我國服務貿易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還不是很高,將其算入GDP在國際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做法,所以,并不能完全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GDP。而僅就商品實物這一點來看,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無疑是一個不可爭議的事實。至于有些學者提出中國的GDP的計算方式、人民幣與美元的可比性和統計上的分門別類存在缺陷和誤區的問題,那只能通過國家、國家統計局和商務部以科學的態度與方法去加以驗證、細分化和更新修正了。
應該看到,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過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表明我國的內需不足。由于我國是一個正處于起飛階段和經濟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內需不足有它的歷史沉積,又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但就目前的宏觀情況來說,則突出地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的整體國民收入水平不高,這屬于是政治經濟方面的問題和原因;二是還沒有能夠實現超前消費,這屬于是與經濟有關的社會方面的問題和原因。
參考文獻:
[1]《2006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2]《世界經濟年鑒》,2005/2006.P26.330.525
[3]《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2006.1.25
[4]《中國經濟導報》,2007.3.20
[5]《百度網·國家統計局數據資料》
[6]《國際貿易信息網.中國經濟網》,2007.6.27
[7]《百度網·大江網.信息日報》,2009.7.20
[8]《世界經濟年鑒》2005/2006.P330.525.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
[9]《百度網·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200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