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依托中國清真烹飪培訓基地建設,立足自身辦學優勢與特色,整合區域優勢資源,按照“12345”建設思路,全力打造清真餐飲教育品牌。
[關鍵詞] 區域優勢資源清真烹飪培訓基地教育品牌
2009年7月,中國清真烹飪培訓基地落戶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院立足自身辦學優勢與特色,在遵循民族宗教信仰、飲食律例的基礎上,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全力打造清真餐飲教育品牌。
一、清真烹飪人才的搖籃——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省屬重點高職院校,現有教職工500多人,全日制在校學生9000多人。占地1560畝、建筑面積22萬平方米的學院新校區暨寧夏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基地正在建設中,并計劃于2009年10月入駐。學院立足現代服務業、面向工業,開設有22個高職專業,涵蓋現代服務、財政金融、電子信息、能源化工、機械加工等9大行業的40多個職業方向。擁有一個清真烹飪培訓中心和一個國家級職業技能鑒定所,可進行13個工種5個等級的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同時還是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特許授權考試站。目前,已形成了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集中等職業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于一體的職業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烹飪專業自1978年開辦以來,緊跟行業發展動態,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發展壯大,2008年被確定為自治區級骨干示范專業。烹飪專業教師團隊共有專兼職教師40多名,其中專任教師中有烹飪高級技師7名、高級營養師1名,中國烹飪大師3名、全國餐飲服務大師1名、中國烹飪名師1名,取得全國清真烹飪大賽個人特金獎、金獎、銀獎共10項;所培養的學生因“實踐動手能力強,吃苦耐勞和創業精神強”,深受社會各界的贊譽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次簽約率均為100%,并為自治區獲得了特金獎9枚、金牌20枚、銀牌15枚、銅牌25枚。烹飪師生應邀參加了第29屆北京奧運會、第24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清真餐飲服務工作,并被授予“抗擊冰雪抗震減災奉獻奧運突出貢獻獎”、“中華金廚獎”、“優秀組織管理獎”、“杰出貢獻獎”。目前累計為社會清真餐飲行業培養高級、中級烹調師,飯店高、中層管理人才及基層管理人才6000多名,鑒定清真烹飪、酒店服務人員8000多人次,為自治區旅游、餐飲、飯店等服務性行業培訓員工兩萬多人次,為發展清真食品產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立足區域優勢,創建全國清真烹飪培訓基地
隨著經濟全球化,清真飲食文化的傳播日益國際化、市場化,特別是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吸引了來自 40多個伊斯蘭國家的運動員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穆斯林到北京觀光、旅游,這無疑給中國的清真飲食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更高的要求。據有關資料顯示,清真食品業每年有150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西北地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以穆斯林為主體的 1 個自治區、 4個自治州、 13 個自治縣在西北 ,有1400多萬穆斯林兄弟,發展清真烹飪產業的前景十分廣闊。而素有“塞上江南”、“回族之鄉”美譽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西北、黃河中上游,現有回族人口211.4萬,占全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強,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省”,也是全國各地穆斯林群眾的“家鄉”。緣于這種獨特的人文地理關系,清真食品產業在寧夏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和人文條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規模優勢、品牌效應和群眾基礎。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已經把大力建設和發展中國西部獨具特色的清真餐飲業、清真特色商品作為自治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全力支持其做大做強。從傳統優勢出發,改造和提升清真餐飲服務業,進一步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促進就業,增加收入。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清真飲食(含食品)經營戶達15萬戶 ,其中90 %以上是餐飲業。寧夏清真餐飲企業多達兩萬多家,占寧夏餐飲業的80%以上,從業人員比重達到33%。預計到2010年,全國清真餐飲業人才需求缺口將達到200多萬人,這就為清真烹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為此,中國烹飪協會在全面考察的基礎上,批準在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中國清真烹飪培訓基地。
三、準確定位,全力打造全國清真餐飲教育品牌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緊扣中國烹飪協會工作要求,充分發揮“中國清真之鄉”的文化品牌優勢,按照“12345”建設思路,進一步加強與行業、清真餐飲企業、食品加工業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以寧夏清真產業為資源的聚集效應,打造全國清真餐飲教育品牌。
1.即構建一支以市場為導向的清真烹飪理論體系,弘揚清真飲食文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組織有關專家、行業人士收集相關資料,進行研討,建立清真烹飪理論體系。組織有關人員整理編寫《清真餐飲店運行手冊》,持續擴大清真烹飪的市場需求空間。編寫《清真飲食習俗》等大眾科普讀物,在全國范圍內形成尊重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出版《清真烹飪工藝》、《清真菜肴》等系列培訓教材,建立清真烹飪培訓基地網站,加大教育、宣傳力度。
2.即推動清真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兩大工程,擴大清真餐飲產品的影響。成立以學院、行業和企業餐飲專家及餐飲愛好者共同參與的研發機構,廣泛深入民間,系統挖掘、整理、記錄清真菜名、用料和制作方法,對獨具清真特色的產品進行篩選開發,不斷拓寬原料、輔料的使用范圍,不斷豐富菜肴品種,服務穆斯林,吸引其他民族的消費者,擴大清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將提升清真菜品檔次、推廣美食文化、開發飲食器皿與培養專業人才緊密結合起來,以適應大眾對綠色菜品的追求,滿足國內外穆斯林消費者的需求。配合烹飪協會,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清真“名菜”評選活動,促進清真菜品推廣,努力擴大清真產品影響,讓清真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3.即采取三項措施,提高清真食品科技含量。一要加大清真菜品標準化研究力度。從清真代表菜品入手,梳理有關廚房設備、烹飪技法等方面的規范、標準,促使清真食品實現產業化發展。二要提高菜品的機械化程度,通過引進先進的設施、設備,在保證菜品質量的同時,提高勞動效率。三要加大清真餐飲的科技創新力度,推動清真餐飲向高科技方向發展。
4.即推進四項工作,打造清真烹飪培訓聚集園區。一要加大對現有烹飪培訓資源的布局調整,引導社會清真辦學培訓機構向寧夏聚集,建成清真烹飪文化教育、人員培訓、行業交流、發展規劃、理論研究的“聚散”中心。二要根據不同規模的清真餐飲企業、個體工商戶和部分青年自我創業的需求,依托中國烹飪協會,聘請全國清真烹飪專家、大師參與清真烹飪專業人才培養,建立“推廣初級促就業、培育中級樹名牌、提升高級出名師”的階梯輪回式培訓基地。三要不斷創新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大力開展“定向、訂單、定崗”培訓,開辦清真公共營養師、餐飲職業經理人、廚政管理及點菜師等培訓班,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適應性及時效性。四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少數民族廚師人力資源信息庫,幫助學員成功就業、自主創業。
5.即開展五大活動,增強清真餐飲產業發展活力。一是開展清真食品“名企、名店、名廚、名師”評選活動。以清真食品名企為依托,通過技能競賽、資格認定等形式,積極引導清真餐飲企業自覺樹立品牌意識,建立有利于清真產業文化名人脫穎而出的機制,努力構建以文化為支撐的企業管理和運作模式。二是充分依托寧夏現有“品牌活動”載體優勢,借助“寧洽會”、“回商大會”等具有國際性、全國性規模的重大活動,搞好清真餐飲促銷活動,加大營銷力度。三是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餐飲烹飪行業協會的支持,協助中烹協舉辦全國性清真餐飲文化展示,大力弘揚傳播清真美食文化。四是邀請全國和國外特別是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名廚為清真餐飲業“傳經送寶”,開展國際性合作與交流,打造“中國清真美食之都”。五是配合中烹協做好“中華餐飲清真店”年審及中、高級職業經理人的培訓資格認定等常規工作,服務于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柳:中國餐飲產業競爭力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9,2
[2]寧夏清真餐飲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09年~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