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已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它從宏觀上把世界各國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微觀上又對各國的企業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世界各國的企業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我國也如此。因此,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結合外部環境的變化和改善,國際化經營將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中小企業國際化外部環境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對企業來說,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規模化,當然這種規模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組織結構的龐大,而是在新技術手段的支撐下,由組織創新結果所導致的虛擬規模化。二是效率化,沒有效率作為支撐的規模化都必然是“規模不經濟”,最終是會被市場所淘汰的。經濟全球化的這兩個顯著特征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運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
一、知識經濟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將以知識為基礎。知識經濟時代為經濟全球化賦予了新的內涵。第一,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主要成分;第二,知識在經濟增長中起主要作用;第三,知識在生產力構成中發揮重要影響;第四,與知識有關的成本在產品成本中占有越來越多的份額。
知識產業的崛起,使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表現為效率的競爭、質量的競爭,而國際競爭的勝敗關鍵取決于智力資源及企業的創新能力。工業經濟時代,大公司依靠規模優勢在國際聯系、市場開拓、技術轉移等方面擁有中小企業無法具備的優越性。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規模、員工數量和其他傳統意義上的要素已不再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知識和智力才是企業未來創造收益的實際推動力。這樣,中小企業將有機會放眼國際市場,和大企業一同站在國際競爭的起跑線上。
因此,知識經濟必將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使之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持力量。
二、信息技術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創造了可能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別是交通運輸方式的改進與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提高了企業的運行效率與運行方式,國際商務活動的空間距離迅速消失,使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成為可能。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世界變得越練越小,成了一個“地球村”,為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國際合作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在信息技術革命以前,國際經濟合作的交易成本很高,交易時間很長,并且商務活動的信息獲取受到極大的限制,這樣就極大地減少了中小企業國際合作的機會。航空運輸、電話、傳真技術的發展則大大改變了這種情況,特別是在國際互聯網技術出現以后,國際經濟合作的距離感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很多國際經濟合作信息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電子商務網將全球大大小小的企業連貫起來,中小企業可以與國際大企業享受同樣的國際經濟合作機會,參與國際合作。
三、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為中小企業帶來了廣闊的國際合作領域
為了適應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需要,各國企業都在積極擴大企業的生產規模與生產能力,形成了一批大型的跨國公司。這些大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有利條件組織生產,將原來由一家企業負責生產的產品劃分成多個生產環節,然后分包給發展中國家的中小企業,或者通過自己投資設廠的方式在生產條件有利的國家進行生產。這種由跨國公司帶動的全球生產大聯合為中小企業國際化創造了很多機會。其次,國際要素市場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中小企業國際化的領域。傳統的國際經濟合作主要是企業之間的生產合作,也就是各國中小企業在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中進行合作,但是,隨著國際要素市場的發展,中小企業國際化的領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資本國際化使中小企業不僅能夠利用國外的直接投資,還可得到國外的資本市場上進行直接融資,或通過跨國經營的銀行進行間接融資。同時,中小企業的國際技術合作也得到了加強,各國中小企業通過技術合作,共同研究開發新技術產品,或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或引進科技人才進行研究開發,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推動生產與技術開發的國際專業化協作。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中小企業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
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也推動了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相伴隨的一個全球性經濟現象就是世界經濟的區域一體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層次的多邊經濟合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在歐洲,以歐盟為中心,不僅實現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貨幣合作、政治一體化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亞太地區,APEC正致力于推進地區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以及經濟技術合作。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有許多的其他區域性經濟組織。
五、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為中小企業國際化提供了市場空間
“市場縫隙論”指出,在“有限的商品和無限的市場”的現代市場經濟中,永遠存在著盲點,中小企業生產圍繞著“尋找市場縫隙”而展開,利用自己具有資金投入少、企業規模小、管理人員少、市場進出成本低、經營靈活等優點,精心服務于市場的某個細小部分,通過專門化經營來參與市場分工,實現某一縫隙的有效供給。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結構正朝著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大企業由于追求批量生產,品種比較單一,缺少特色,不符合現代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而中小企業則適宜于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而且可以采取“靈活的生產體系”來適應消費結構的這種變化,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周立群謝思全:中小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78~80
[2]劉勇: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J].改革與戰略,2003增刊.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