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綜合考慮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管理中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借鑒國內外經驗,結合陜西實際,提出陜西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意義和措施。
[關鍵詞] 陜西經濟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
《21世紀議程》指出:“地球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不適當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導致環境惡化,貧困加劇和各國的發展失衡。若想達到合理的發展,則需要提高生產的效率并改變消費,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產生廢棄物”。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陜西省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結合本省實際,可以提出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的構想,把陜西建設成發展條件優、自然環境好、生活環境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綠色產業為經濟支柱,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省份之一。作為陜西的企業,應該順應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潮流,選擇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戰略,在其經營活動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采用新的經營模式,不僅承擔促進經濟發展的責任而且擔負起推動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發展的責任,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因此,綠色供應鏈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無疑可以成為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
綠色供應鏈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大規模、有意識地研究綠色供應鏈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1994年,英國工程和物理研究委員會(EPSRC)和英國汽油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個公司資助一項名為“ESRC的全球環境變化計劃”的研究,將綠色供應作為主要方向。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的支持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制造研究協會于1996年首次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旨在綜合環境影響和資源優化利用來考慮制造業供應鏈發展問題。綠色供應鏈是環境意識,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是實現綠色制造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使整個供應鏈的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它考慮了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環境問題,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關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確切定義,目前理論界對此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表述,但總的觀點是指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增加環境保護意識,把“無廢無污”和“無任何不良成分”及“無任何副作用”貫穿于整個供應鏈中,這就是綠色供應鏈管理。因此,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考慮和強化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各部門的溝通,從產品的設計、材料的選擇、產品制造、產品的銷售,以及回收的全過程中考慮環境整體效益最優化,同時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從而實現企業和所在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二、陜西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優勢
1.陜西經濟發展現狀
陜西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初步建成商品糧、油、棉、烤煙、果品、奶山羊、秦川牛、蠶繭、茶葉、羊、羊絨等十大農業商品基地,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一線兩帶”、“三線”建設已形成以機械、航空航天、紡織、電子、醫藥、能源、食品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加入WTO面對苛刻的綠色壁壘已經使我們的紡織產品蒙受巨大損失。部分地區依靠地方資源吃老本,固守著等、靠、要的思想,沒有用持續發展的眼光對待未來。目前,黨中央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就是要求各地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創建核心競爭力。
2.陜西省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優勢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已經是時代的趨勢,實踐也證明了它的高的效率、高收益和社會效益,但是這一理論的實施相比起傳統的管理和目前較為先進的供應鏈管理,具有很高的前期投入,除此從綠色設計到后面的綠色物流都要求很高的技術支持,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綠色供應鏈的開展成為難題,企業也因此望而卻步。可是這些對陜西來說并不難解決,因為陜西擁有好多其他省份沒有的優勢。
與沿海地區相比,我省自然資源豐富,在資源使用方面不必承受巨大的運輸成本,從能源礦產資源來看,陜西是資源大省,已探明煤炭保有儲量1618億噸,居全國第三位。預測煤炭資源量為9091億噸,占全國儲量的20%。石油天然氣資源也十分豐富,儲量占全國的18%。還有與陜西省毗鄰的甘肅是全國稀土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這些優勢可以為我們實施綠色供應鏈節省大量成本,使其他地區的略勢成為我們的優勢。
陜西省還是高校分布集中的地區,如果能善于利用激勵機制,在高等人才的供給方面也是很占優勢。全省共有各類科研機構1066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2萬人。在陜西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9名。目前,已建成2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3個國家專業、專項、行業重點實驗室和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全省民營科技企業已發展到6500多家。全省有各類普通高等院校43所,在校學生140966人,研究生10494人,專職教師23000多人。有普通中學2645所,小學6025所,中等專業學校114所,各類成人高校41所。這種優勢對于解決綠色供應鏈中的技術問題提供的保障。
再有沿海地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經濟提高的同時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我省擁有大量的農村人口,結合陜西人不愿背井離鄉的思想,加快我省的城市化速度可以為發展加工業、旅游業提供大量低廉勞動力,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又擁有比較優勢。
三、陜西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對策建議
結合陜西省省情和陜西企業的現狀,嘗試提出以下實施途徑:
1.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
(1)高層的重視
高層領導的重視保證了企業所做出的重大決策都是以綠色供應鏈管理為導向的。另外,許多物質支持還需高層領導提供。在美國,許多供應鏈管理和環境管理的專家都一致認為,高層領導的重視與否關系到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敗。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戰略管理,僅對原有體系進行小范圍的改良是不能取得成功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應把自己定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領導者,不僅制定自身標準高于有關法律規定的節約資源、減少廢物、避免污染、綠色設計等目標,而且還應積極提高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行業的環保水平。
(2)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綠色供應鏈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僅是一種信息和利益共享關系,而且也是一種標準和意識同步的協議關系。對于供應商來說,它位于整條供應鏈的上游,因此他們的行動將傳遞到整條供應鏈的每一個節點。綠色供應商給供應鏈帶來的優勢是相當顯著的:供應商在成本上的節約能夠通過供應鏈傳遞到下游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整體效率。因此在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合作伙伴中,供應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強對供應商的管理也尤為重要。
2.以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指導利用供應鏈管理所建立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享技術與資源
合理配置資源,公平地滿足今世后代的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不可因眼前的利益而透支不可再生的資源,不可因短期的盈利而生產污染性的產品,保證企業健康、持續、協調的發展。
3.制定相應的導向性政策
要順利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必須使環境立法和經濟發展同步。目前綠色供應鏈管理已成為陜西企業打開國際市場、獲得國內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因此制定相應的綠色供應鏈管理政策和扶持措施,將會使企業的生產和管理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4.積極構建綠色資源數據庫
根據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框架和內容,企業綠色供應鏈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單個企業或幾個企業很難靠自己的研發和自身的技術積累來實現整個綠色供應鏈的運作,因此政府或相關的組織應積極構建綠色資源數據庫,這其中包括國內外綠色制造技術、綠色運輸、綠色產品專利、綠色材料、綠色管理技術等等,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5.由“點”到“面”逐步展開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設計和管理,應在系統觀的指導下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應以某個環節為突破口,由“單點”到“小鏈”,由“小鏈”到“長鏈”,直至“整鏈”,逐步地展開才能實現綠色供應鏈管理。
6.采用環境標志,進行綠色認證
環境標志又稱“環保標簽”、“綠色標志等”,它是印制或張貼在商品及包裝上的一種圖形標簽。它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功能符合要求,而且從生產到使用以及回收的整個過程達到一定的標準。我國也推行了由太陽、植物葉片和蓓蕾圖案構成的綠色食品標志。國內外的實踐已經證明,環境標志制度的實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環境管理的一項有利舉措,隨著陜西省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深入和廣大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高,誰擁有環境標志,誰就擁有了一定的市場和人心。作為企業,應該充分了解和認識綠色環境標志產品,以便掌握未來市場的主動權。
實現陜西省建設經濟強省的目標,是陜西省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陜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實現這一任務的前提保證。當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建立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各不相同的,必須針對企業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環保效益和企業聲譽,最終增加利潤并達到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迎飛趙旭:我國企業的環保戰略選擇.綠色供應鏈管理[J].環境保護,2002(6):42~47
[2]武春友朱慶華耿勇: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軟科學,2001(3):61~70
[3]朱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4]鄭迎飛周欣華趙旭:國外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23(12):30)34
[5]黎繼子: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實施途徑的研究[J].節能與環保2003,14~17
[6]代穎:綠色供應鏈管理——現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J].經濟體制改革,2003(1):64~67
[7]黃慧婷:芻議我國綠色供應鏈管理[J].集團經濟研究,2005(9)
[8]方煒黃慧婷劉新宇:實施綠色供應鏈的成功標準與關鍵因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