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針對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內發生的里氏8.0級大地震,給九寨溝、都江堰等著名風景區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壞。本文在分析世界級自然旅游資源——九寨溝景區地震前后生態環境指標變化的基礎上,從大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水循環系統、動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等方面評價分析了汶川地震對九寨溝景區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了震后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策略,有助于科學合理地制定景區保護措施,以便進一步加強景區科研、考察、保護和開發工作。
[關鍵詞] 汶川地震九寨溝景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一、引言
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650.744平方公里,海拔1996米~4764米,年均氣溫7.8℃度。既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鈣華灘流為主體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以地質遺跡鈣化湖泊、灘流、瀑布景觀、巖溶水系統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地質公園。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與九寨溝同屬阿壩州的汶川縣發生里氏8.0級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30.986°N,103.364°E)。汶川地震和其高強度余震在龍門山斷裂帶的3大斷裂上頻繁發生,震中位置總體由南西向北東方向推移,中心斷裂帶最近處與九寨溝景區相距不過30公里。汶川地震和其后的余震都對九寨溝風景區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壞。為此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專門組織科研技術人員長期觀測景區關鍵生態指標,實時跟蹤分析地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二、地震前后九寨溝景區生態環境數據對比
1.大氣環境質量
我國空氣質量實行三級標準,據阿壩州環境科研監測站監測,九寨溝景區大氣環境質量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一級標準(見表1),對比地震后的觀測數據顯示汶川地震對九寨溝景區大氣環境質量影響不大。
說明:九寨溝景區大氣環境質量指標值為2007年6月11日~6月13日三日平均值
2.地表水環境質量
本文選取了九寨溝景區中有代表性的湖泊如長海、箭竹海和溝口作為監測斷面,通過將其2007年5、6月和2008年5月、6月的監測結果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Ⅰ類水域標準進行比較以及同一監測斷面震前震后監測結果進行橫向比較來分析汶川地震是否對九寨溝景區的水質造成影響,其監測結果如表2。
3.水位和流量
水是九寨溝景區的靈魂,水量和水位的穩定性、水循環系統的正常運行,決定了九寨溝自然景觀的質量和品位。2008年5月~8月水位和流量監測結果如圖1所示。
4.植被、動物
植被和野生動物痕跡是反映景區生態自然保護效果的主要依據,有關植被和動物痕跡監測結果如表3所示。
5.地形地貌
九寨溝景區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地,處于青藏板塊與揚子板塊俯沖帶的邊緣,其構造部位是北沿昆侖—秦嶺緯向構造帶,在32°~34°N之間蜿蜒西去,受青藏板塊的影響而發生北移,九寨溝景區正處于該北移位置。
汶川地震發生后,通過監地形地貌測表明,九寨溝景區內總的地形地貌基本完好,但也存在40處次生地質災害隱患點,其類型主要有崩塌(危巖)、泥石流、潛在不穩定斜坡和滑坡等,其中崩塌(危巖)24處,占60.0%,泥石流10處,占25.0%,潛在不穩定斜坡5處,占12.5%,滑坡僅1處,占2.5%。(見表4)
6.自然景觀
通過對地震前后九寨溝景區內自然景觀對比觀測,景區內的自然景觀保存完好,受地震影響較小。景區內自然景觀分布廣泛、類型多樣,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為其特色,集湖、瀑、灘、流、雪峰、森林、藏族風景于一體,體現了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保護價值、科研價值和科普價值。
三、汶川地震對景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
1.評價分析方法
本文擬選取直接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植被、大氣、水體、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等因子,通過現場監測和數據對比提取各因子的指數值分析研究生態環境質量,進行景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分析。
對景區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評價分析方法是采用實地勘察、監測和分析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溝景區生態環境質量因子的數據變化情況,將其與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相對比。數據主要來源于阿壩州環境科研監測站、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科研處和保護處。
2.生態環境評價分析技術路線
汶川地震對九寨溝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分析的技術路線如圖2所示。
主要評價分析技術路線是從植被、大氣、水體、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等五個方面監測分析地震前后九寨溝景區的變化情況。其中鑒于九寨溝的水是景區的靈魂,對其水體監測是對比分析的重點,包括水質和水位監測,涵蓋水位、流量,水質中的高錳酸鹽指數、PH、DO、BOD5、NH3-N等指標。此外,對動植物足跡和痕跡跟蹤、地形地貌的監測、大氣指數的監測也都給予了較充分的對比。
3.評價分析結果
對比表1的大氣指標數據,九寨溝景區大氣環境質量都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顯示汶川地震對九寨溝景區大氣環境質量影響不大。從表2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溝景區內長海、箭竹海和溝口三個水質監測斷面的多個指標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Ⅰ類水域標準并且2008年和2007年各指標變化趨勢比較一致。因此,汶川地震對景區地表水環境質量影響不明顯。從圖1、圖2可以看出,2008年5月~7月九寨溝景區內的藏馬龍里溝、孔雀海、黑角橋三處水文監測點的水位、流量都保常態變化,沒有發生突變現象,由此可以推定汶川地震對九寨溝水循環系統沒有造成影響。汶川地震后,在九寨溝景區內也沒有發現因地震而死亡的動物尸體和受傷個體,沒有發現野生動物群體性異常現象和規模性遷移(如表3)。因此,汶川地震對九寨溝景區內的動物、植物無明顯影響。通過對景區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的監測結果表明(如表4),汶川地震后九寨溝景區內沒有出現新的堰塞湖,以前的堰塞湖堤埂沒有出現裂縫、垮塌,湖水也無滲漏現象,主要自然景觀也沒有發生變化。
綜上分析可知,除景區內出現一些地質災害隱患點外,汶川地震對九寨溝景區的大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水循環系統、動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都未造成直接影響。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后期的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優、良級別區域占71.09%以上。
四、震后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盡管監測結果表明汶川地震對九寨溝景區的生態環境沒有造成顯著影響,但是震后次生災害將進入活躍期,崩塌、滑坡的活躍期可能持續5年~10年,而九寨溝距地震斷裂帶的直接距離很近。歸納起來,震后景區的生態環境的主要保護策略建議有:
1.科學評估九寨溝景區生態環境系統變化與受損狀況,加緊制定汶川地震后景區生態恢復重建規劃與總體布局。
2.進一步保護景區內生物多樣性,針對地震造成的保護區內森林損毀、山體裸露、水源涵養功能下降、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破壞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啟動災后景區生態系統恢復重建。
3.加強震后景區內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監測預警,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多數由強降水誘發,應加強降水(特別是局地強降水)的監測和預報,及時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預測預報。
4.深入開展震后九寨溝景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五、小結
汶川地震對四川省內許多風景區造成的破壞是全面的、巨大的,但是對九寨溝而言,這一代表四川旅游形象,集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綠色環球21”等多項國際桂冠于一身的世界級自然旅游資源,其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基本保存完好,景區在區域旅游產業中的核心資源支撐作用和地位沒有改變。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從景區整體生態環境而言,汶川地震沒有對九寨溝景區造成較大影響。但是由于地質災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不能在短期內完全體現,震后的次生災害不容小視,而且九寨溝景區地處地質災害多發帶上,因此,仍有必要進一步加強震后景區生態環境監測力度和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1]Deng Q,Chen S,Zhao X.Tectonics,seismic activity and dynamics of Longmenshan Mountainsand its adjacent regions.Seismology and Geology,1994, 29(3):389~403(in Chinese)
[2]崔鵬韋方強等: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及其減災對策
[3]涂衛國:四川九頂山西坡及龍肘山維管植物屈膝和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