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影視作品領域中署名權糾紛的多發性突顯了著作人身權的漠視狀況,這種漠視是權利人與非權利人雙重作用的結果,更是版權經濟時代著作人身權異化的產物。這種異化是文化產業進入版權經濟時代,經濟資本對文化資本不斷侵蝕的產物。
[關鍵詞] 著作人身權異化版權經濟
一、引子
近年來,影視作品的署名權糾紛層出不窮:《臥虎藏龍》背景音樂作曲署名權案、《十面埋伏》剪接署名權案等。其中尤以侵犯編劇權益最為突出,除直接涉及財產利益外,編劇名字“失蹤”的情況比比皆是。本文對此種恣意侵害著作人身權的行為進行簡要分析,探尋這種糾紛多發性的社會根源。
二、著作人身權異化是著作人身權漠視的根本原因
“異化”在德國古典哲學里原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分離出它的對面,變成外在的異已。這里筆者借用這一哲學術語是旨在說明著作權人身權日益向著作財產權靠攏的一種趨向,從而背離了法律將其作為一種權利加以保護是用以標示、區分不同作品來源于不同作者的立法原意,成為主體間進行利益爭奪的一種工具。即著作人身權的異化,是指著作人身權的一種財產性異化趨勢。
著作人身權的異化是對著作人身權漠視的根本原因。著作人身權與民法中其他的人身權在他們賴以發生的法律事實構成上不同:前者的存在以創作文學藝術作品為法律事實,所以不存在因創作者的生命完結而消失。作品是作者的創作性智力勞動成果,在作品上打上標記,是為了真實反映作品與作者之間的“血緣”聯系,不只是對作者創造性智力勞動的尊重,也是對社會公眾負責的表現。當權利人自身將不涉及財產利益的著作人身權化約一種可用財產利益作為侵權與否的判斷標準時,著作人身權就日漸發生了異化的趨向,從而對權利的漠視就成為權利異化的一種必然產物。
三、著作人身權異化的社會根源分析
1.影視劇制作的特殊性,淡化了編劇的重要性
編劇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覷的,但影視劇制作的特殊性,淡化了編劇的重要性。相較之其他的文字作創作領域,影視作品奉行的是導演或制片人中心制,在影視劇的制作過程中,通過借助于技術和人的勞動,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不同表演進行銜接、結合,制作出不同于表演當時當地的聲像表現,這種結合和協調式勞動成為工作的核心。在影視技術的整合下,個人的創作性工作的獨立性被弱化了,受眾通過影視作品的觀看可以領略作品的大致精神,這樣影視編劇的“勞動”便呈現出基礎性和間接性。通過不同參與人的共同協作式的勞動、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導演等人的整合勞動所形成的影視作品與原劇本相比是新作品,而不再是對劇作本身的簡單再現。
2.著作人身權的異化是版權經濟時代的產物
在文化產業走向市場化運作的時代背景下,權利本身及權利的行使逐漸出現了財產性的異化趨勢。
首先,從著作權對作者的保護歷程來看,自近代以降作者地位經歷了從寫者到作者的變化,創作人的地位不斷地得到提升,可以說著作法的歷史就是一部作者權的歷史。我國著作權法中對著作人身權的保護是比較完備的。但法律不是萬能的,法律的設定本身并不代表著人們的行為就受這種規范的指引。隨著現代社會財產客體范圍的擴張和人身權的商品化,在人身權與財產權間兩者的邊界日益模糊,著作人身權也日益出現了財產性的異化趨勢。
其次,從影視劇的商業化發展來看權利的行使。影視劇業自身面臨著市場化的選擇,影視劇正經歷著從體制到市場的轉軌,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的積累比較有限,為了擺脫自身的生存困境,因而影視劇更多地注重其娛樂功能。創作取向與觀眾喜好之間原本是一個互相建構的過程,現在的商業化導向使得創作與觀眾之間形成了一種單一向度的關系:唯觀眾喜愛為創作的主要取向。這種商業路線化的前提,使編劇地位由影視劇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一員,演變到了進行詮釋商業噱頭的工具,僅被當作匠人使用。
四、結語
在版權成為電影產業的核心的經濟時代,市場無疑成為對行業發展具有決定性因素的力量。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曾將資本解析為“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類型。在文化產業中,文化資本是與經濟資本并重的資本形式,二者的相互結合及其在社會中產生的效應,便構成了文化產業的經濟元素。對于文化產業中的產品而言,其不光是具有商品的“交換價值”而且還具有文化的“使用價值”。在為大眾而生產的文化產品中,雖然“文化資本”必須憑借“經濟資本”的實現而實現,并以后者的實現為現實的目的,但是在這兩者之間應該是有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關系的,才能使文化產業健康的發展。影視行業在面臨市場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一種過度的商品化和市場化的趨向,從而經濟資本慚慚擴張甚至徹底征服文化領域,而編劇們所能做的似乎只能是利用文化資本作為謀取經濟資本的工具,這樣本不涉及財產利益的著作人身權發生了財產性的異化趨勢。對于編劇,不管是匠人也好,劇本的靈魂也罷,其實重要的也許并不是其權利本身,而是對于權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的問題。
筆者認為,權利人本身正確看待自己的權利則更具意義。雖然相對于民法中的其他權利而言,知識產權被稱為“訴訟中的物權”即是指當權利被侵害而發生訴訟時,才顯現出權利的存在。如果只是靠著訴訟維權,那么這種相對意義上的“訴訟中的物權”勢必會異化為絕對性的“訴訟中的物權”。
參考文獻:
[1]富田徹男:市場競爭中的知識產權[M].商務印書館,2000:4
[2]李雨峰:從寫者到作者——對著作權制度的一種功能主義解釋[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4(11):89~98
[3]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M].華夏出版社,198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