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郵政企業作為一個政企合一的大型國有企業,無論是管理方式還是財務制度都還帶著計劃經濟的烙印,只強調服務面積的廣度,忽視企業利潤。在這一時期,管理會計并未在郵政企業引起足夠的重視。
2006年~2007年郵政企業經歷了政企分開的體制改革。改革后的中國郵政集團不再具有行業監管的職能,而是轉型為一個國有大型網絡企業。面對郵政改革形成的新的發展格局,為適應政府部門對郵政企業越來越規范和嚴格的監管,滿足郵政企業搞活內部經營機制、明確業務盈虧狀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的自身管理需要,運用管理會計的思路和方法進行財務管理成為郵政企業的當務之急。筆者現就管理會計在郵政企業中的應用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管理會計對加快郵政企業機制轉變的必要性
管理會計作為一門從傳統會計體系中分離出來的邊緣學科,吸收了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統計學等內容,與傳統的財務會計相得益彰。它可以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者、執行者提供財務會計資料以外的管理信息作為決策的信息補充,更集中地體現會計預測經營前景、參與經營決策、規劃經營方針、控制經營過程、考核評價責任業績等內在功能,在經營管理中發揮直接作用,涵蓋成本管理、預算管理、績效管理、價值管理等內容。
政企分開后,郵政企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加緊轉變觀念,認清形勢,扎實工作的同時,如何加大工作力度,促進郵政持續健康發展,使郵政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的大局成為展現在郵政企業面前的新課題。長期以來在“政企合一”模式下形成的傳統經營管理模式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下已經嚴重落伍。面對現代郵政企業多產品、多環節、資源共享、混業經營的企業特點,原有的財務核算、管理方式逐漸顯露出其過于粗放的弊端。而管理會計理念中的決策分析、預算編制、成本分析,以及責任會計的推行則正是針對郵政企業財務管理原有癥結的對癥良藥。因而將管理會計方法運用在郵政企業的財務管理中已勢在必行。
二、以推進損益核算夯實郵政企業管理基礎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論多先進的管理方法,無論多科學的數據模型,管理會計的基礎還是在于對企業所處內、外部環境的信息資料的收集和分析。
對于郵政這種全程全網的大型網絡企業來說,有多種業務都是通過全網多環節的協作完成的,每一個協作企業都付出了勞動,并支付了成本。各級郵政企業計列本地受理業務實現的全部收入,而協作環節的付出通過成本費用的結算來體現,多產品、多環節、資源共享、混業經營的企業特點為各產品、各環節結算單價的確定帶來很大困難。原有的財務管理體制只重視企業總體收入和利潤的數據,未將結算成本與具體的產品、環節相對應,導致各具體業務的成本支出不明晰,無法算清具體產品、項目的利潤,在業務結構的調整和價格政策的制訂和難免出現偏差。
損益核算正是針對具體的業務種類、具體產品項目的損益情況進行明細的核算,將各項成本費用明確到具體產品項目,掌握各產品項目利潤水平的第一手資料,彌補內部管理信息資料的缺失,為下一步郵政企業業務結構調整、資源優化配置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以深化預算管理提升郵政企業管理水平
郵政企業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實行的是收入與收支差額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即由總公司根據業務受理局和協作局的勞動付出對成本費用以收支差額調整的形式做出分攤、結算。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在各地間配比收支,平衡地區差異的作用,但收支差額的計算方法不夠科學、系統,補貼和上繳金額的確定更多是依靠經驗,往往造成上級和下級企業對收支差額的預測有巨大的差距,而差距形成的原因卻難以細化、量化,導致決策和管理的盲目性,阻礙了業務結構的調整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從2005年起郵政企業開始了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努力,目前已初步具備了較可靠、較科學的預算管理流程,但在對企業的考核中仍沿用原有體系和指標,導致部分企業負責人對預算管理的理解過于片面,只重視收入總規模和企業總利潤,忽視了各個預算細項的完成情況對總預算的影響。
郵政企業應從增強企業管理人員的預算管理意識入手,強調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的全員參與,明確各明細預算項目的具體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員,實現權責對應;提高預算編制的質量,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兼顧完整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可行性;重視全面預算與損益核算的結合,加快損益核算結果在全面預算管理中的運用;加強對預算執行的全過程監控,努力實現動態調控,以促進預算更加貼近目標,促進資源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加大對預算管理成果的運用,建立起與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相配合的考核體系,通過資產收益、市場份額、邊際收益、利潤、收入等方面綜合反映企業價值的現狀及變化趨勢。
在深化預算管理的過程中,郵政企業將經營思路、市場研判、營銷措施、管理手段、收益預測等等量化體現在所編制的預算中,而這各項預測、分析、判斷是否準確,措施、手段是否有效,又通過預算執行、完成的情況得以量化反映出來。預算管理使郵政企業能更清晰地對實踐中得到的成功經驗進行歸納、總結、整理、推廣,從而達到健全內控制度、完善治理結構、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優勢的作用,進而將郵政企業的管理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四、以強化資產盤活增強郵政企業管理效益
舊的管理模式對郵政企業的影響還反映在資產效益的低下這一方面。
郵政企業長期以來延續舊的資產管理方式,對資產投入后的效益情況重視不夠,導致在各級郵政企業管理者的頭腦中形成投入與效益互不相關的觀念,于是不問需要爭投入,投入后卻不能為企業帶來良好的效益,甚至產生資產閑置的現象屢見不鮮。
現在我們可以運用管理會計的方法對資產投入進行管理,注重資產的效益。首先,從資金的管理入手,大力推動省對市資金收支兩條線,加大集中管理力度,并通過郵政企業內部的有償融資提高資金管理的效益。借助網上銀行系統,將地市級企業的收入戶資金,每天全部自動歸集到省公司。這種方式減少了各級郵政企業銀行賬戶中的資金沉淀,將原休眠在各賬戶中的零散資金集中起來,統籌安排優先用于重要性、時效性要求更強的項目,降低了企業的對外融資需求和規模。有償融資的形式又迫使資金需求企業重視融資成本,通過更為有效的資金管理和運用,使相同金額的資金能產生更大效益。其次是推進資產盤活,改善企業財務狀況。盤活資產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手段,也是被國外郵政企業證明了的有效經驗。將盤活資產的完成情況與投資項目的審批、預算安排、績效考核等掛鉤,反資產周轉率作為一項長期考核指標,逐步減少已形成的閑置、低效資產。同時在進行新的資產投資時實行資產報酬評價制度,通過資產投資前的可行性評估和投資后的投資效益后評估,考查資產投資的投入效益,減少新增閑置資產的可能。
損益核算、預算管理、資產盤活這幾種管理會計的方法為企業領導者提供了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評價等方面的信息,并以此為基礎,找出郵政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企業機制創新、產品創新。這一切勢必對郵政企業的管理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將郵政企業的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