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的進一步加重,許多中小企業倒閉引發了大量的農民工因失業而返鄉。本文認為返鄉農民工面臨五大難題,即生存問題、子女入學問題、再就業和創業問題、權益保障問題和心理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金融危機 農民工 返鄉 就業
隨著2007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影響的加劇,我國實體經濟也遭到了嚴重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工業企業的影響,尤其是對勞動密集型企業、出口加工型企業影響最大。在這些企業的用工人員中,農民工是主體,所以農民工受到這次金融危機的沖擊也最大。從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情況來看,2008年年底全國農民工總數是2.25億,其中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總數是1.4億,春節前返鄉農民工的總數大約占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0%左右。2009年春節以后,大約有80%的農民工已經返回城里。其中已經找到工作的在4500萬人左右,還有1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從數據來看,雖然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工業企業大量倒閉,但是大部分農民工卻不得不選擇返回城市。這是因為我國返鄉的農民工面臨著許多自身無法解決問題。
一、返鄉農民工面臨的問題
1.生存問題
金融危機的加劇,導致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倒閉,無力支付農民工工資,造成農民工收入降低,失業率上升,許多農民工被迫返鄉。返鄉的農民工,收入主要依靠農產品,但是農產品價格低,雖然國家不斷提高糧食的最低收購價格,可是即使大豐收的年份,農民的收入也有限。如果糧食價格提高很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所以國家也不會過高地提高糧食價格。而且農作物種植受氣候影響非常大,如遇有自然災害,有些農民連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滿足。
2.子女入學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農民工失業,留駐城市比較困難,于是返鄉。然而農民工返鄉迫使其子女隨其回原籍上學。一些村莊基本沒有學校,適齡留守兒童幾乎全部集中在鄉鎮,返鄉農民工子女入學難;有些農村學校人多班大,返鄉兒童插班困難;城鄉教材、學習進度不一樣,返鄉農民工子女不能及時適應,增加了學習難度;部分鄉鎮學校趁機增收擇校費,提高了農民工子女的入學門檻。頻繁在城鄉之間流動的兒童也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容易產生失望,孤獨寂寞,情緒不穩定,缺乏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他們也不太注重文明禮貌,對自己也缺乏正確的定位,家長工作很忙也很辛苦,沒有時間來教育孩子,自己也無法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給孩子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3.再就業和創業問題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農民工提前返鄉,而且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下滑,勞動密集型產業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很多農民工已經出外打工好多年了,已經無法適應種田的生活。他們大部分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無技能或技能單一,主要靠出賣體力賺錢,他們再就業的能力弱,難以適應外部競爭激烈的環境,再加上農村很少有收容這些農民工的企業,致使農民工再就業問題更加嚴峻。
農民工雖然外出打工多年,有一定的資金積蓄,但是不足以開起一家公司。農民工缺乏資金,又沒有合適的抵押物品,銀行貸款比較困難,又缺乏政府相關的配套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務,創業環境不夠寬泛。同時,由于農民工文化素質和技能的限制,他們選擇合適的創業項目難。
4.權益保障問題
一遇到金融危機、經濟大蕭條或企業經營困難等問題,農民工就成為直接的受害者,被迫失業。我國農民工權益保障方面的制度、法規不夠完善,而且農民工的法制意識淡薄,部分工廠、企業不同程度克扣或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大多忍氣吞聲,沒有維權意識;多數農民工在工作單位的社會保險,由于失業返鄉,難以實現異地轉移而享受不到應有的待遇,返鄉后醫療保險、疾病防控、計劃生育,以及子女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免疫預防接種等面臨新問題。農民工的權益保障涉及到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影響到農民工生產和生活的積極性。
5.心理問題
心理不平衡感強烈,農民工總是從事著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作,可是他們得到的收入卻最低,還時常遭到企業主的克扣和拖欠,也得不到相應的社會保障,而且每次危機來臨,最先失業的也總是他們;自卑心理明顯,大多數農民工雖然進城多年,但是沒有城市戶口,在生活、醫療和教育等方面與城里人的待遇是天壤之別,難免會產生自卑心理;存在過客心理,只有少數具有一定經濟實力或有能力的進城農民工將自己以后的生活定位在城市,大部分農民工都不覺得自己是城市的主人,存在過客心理,認為城市只是賺錢的地方,而農村才是故土。這些不良心理,都會影響到自身的發展,甚至容易造成過激行為的出現。
二、應對返鄉農民工面臨的問題的對策
1.回歸本行,從事種植業
由于許多農民工都是采用的“離土不離鄉”的策略,許多人在家鄉仍然保留了土地、房舍等資源,這些農民工就可以在返鄉后再次從事種植業,國家在這個方面也提供了優惠的政策。溫總理在2009年“兩會”政府報告中提出,要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增加農業補貼?;蒉r資金也一下子增加1200多億。2009年中央安排“三農”投入7161億元,比上年增加1206億元。
同時,政府報告中也提出“相關社保制度也要有所改善”。在現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基礎上,國家和各級政府將進一步完善返鄉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和社保銜接制度,建立生活狀況的定點監測制度,對生活困難者給予救濟、財政補助等,幫助他們度過失業難關。對于返鄉農民工子女入學,要開通綠色通道,實行“先進班上課、后辦理手續”,及時安排就學。
2.發揮政府作用,提供一部分就業機會
要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帶動農民工就業的作用,組織返鄉農民工參與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這樣可以緩解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為了最大限度安置好農民工,努力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政府在這方面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比如通過政府投資的公共設施建設,盡可能多地吸收農民工。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出臺擴大內需十項措施確定4萬億投資計劃。其中一項就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沼氣、飲水安全工程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完善農村電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等等。這些措施在安排返鄉農民工的就業方面無疑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3.扶持中小企業或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機會
當地的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在發展經濟和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2008年12月,人保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提出減輕企業負擔、穩定就業局勢的五項措施。這些措施為中小企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首先,各地應該利用接近原料產地的優勢和具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的人力資源優勢,進行招商引資,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第二、三產業;其次就是進行人才培養,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勵他們學成之后,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再次是對離城市比較近的農村和鄉鎮, 結合當地資源, 發揮地區優勢,多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和制造業,資源就近利用, 使這些農村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著重發展第二產業, 并相應地開展娛樂、金融、保險等服務行業。
4.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
在當前城鎮就業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農民工進城就業的難度就更大。他們中許多人有了市場理念,也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還有很多的市場渠道和一些管理經驗。應該大力支持鼓勵農民創業,尤其是鼓勵農民在第三產業創業,因為服務行業的技術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速成,而不像高技術含量的企業那樣需要技術專利。2009年,溫總理在“兩會”報告中提出:對自主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要進一步降低門檻,給予更大支持。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改善對就業的公共服務,加強就業信息發布、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工作,加大對就業困難人員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扶持。這些措施都為農民工自主創業提供條件,也會增強農民工進城創業的信心和能力。
5.進行培訓,提高職業技能和心理素質
農村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城市,而勞動力的素質對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實證明,只有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才能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國家要保障素質教育,確保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為以后的就業打好基礎。同時,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對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地方政府應該選派農業技術人員到農村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培養農民工具備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
我國農民工進城務工早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嚴重影響,造成我國許多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引發了農民工返鄉熱潮。然而農民工的返鄉給當地政府帶來了很大的就業壓力,我們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緩解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的影響,積極采取措施,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宋 健 朱曉林 潘 賽:關于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調查與研究,遼寧科技大學,2008,(4):215
[2]劉 靜:農民工回流問題的影響及對策.現代農業科技,2008,(24):305
[3]張 麗 徐紅勤:當前農民工返鄉現象探析.研究探索,2008,(12):21
[4]劉珍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研究.當代教育論壇,200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