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根據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項目和我國精品課程的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的理念,以及信息類課程自身的特點,詳細講述了信息類開放型網絡課程資源的四大關鍵部分組成:教學設計、學習資源、教學活動的管理和活動痕跡的呈現、參考資源。特別講解了虛擬實驗在信息類開放型網絡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信息類 開放 網絡課程 資源建設 虛擬實驗
一、引言
開放型網絡課程資源建設從2001年誕生到現在,短短的其八年時間,已在全世界得到了極快的擴展。各國的教育工作者通過建設和共享多種類、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把開放型網絡課程資源運動不斷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從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課件項目(Open Courseware)到中國國家精品課程網上資源建設項目,各種開放型網絡課程資源項目在全球各地紛紛涌現。
信息類網絡課程由于自身的特點,通過對MIT OCW信息類網絡課程的研究和比較,和結合2003年教育部啟動的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研究,得到信息類開放型網絡課程資源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學設計、學習資源、教學活動的管理和活動痕跡的呈現、參考資源。
二、教學設計
以現代網絡教育理論為總體設計原則,教學設計著重創設的是學與教的系統,這一系統中包括了確定教學目標,建構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運用教學媒體,組織教學過程,監測學習狀態,評價學習質量的總體構思及實施過程。教學設計的組成部分,如圖1所示。

1.課程導學
選擇一種適合該課程的課程導學,讓學生對課程有基本了解并產生學習興趣。可以幾種形式:一是實例性導學,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是結合考試大綱進行導學,提高學生學習任務的明確性;三是提示性導學,提高學生面對新問題的解決能力,并為深度學習指明方向等。采用的方式,如:傳統的章節串講方式、問題或案例導入式、任務導入式等。
2.知識點
合理的課程學習內容展現方式:運用不同的導航方式,把豐富的課程資源,按照不同的整合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合該課程的學習方式,如:傳統的章節式學習、按具體知識點歸類的拓展性學習、任務引導式學習等。
學習內容知識結構分層次劃分,如:一級知識元級,二級知識元級,三級知識元級甚至更低級。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每一級別的知識元級可以向下展開。
三、學習資源
網絡課程是一種資源性的課程,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基于學習資源來完成的,學習資源建設的水平決定了網絡課程的成敗。
1.內容的選取和組織
課程的內容要根據最新研究發現和學習理論的發展來建設開放型網絡課程的內容,以此來避免課程內容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開放型網絡課程的內容將會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而不斷地補充進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使課程中的知識永遠保持一種鮮活的狀態,也就增加了課程內容的可信度。
2.課程結構編排形式
開放型網絡課程不再是一種類似于傳統教科書似的包含完整學習任務設置的線性結構,它更多的是一段簡潔的課程內容描述。在編排方式上課程采用了模塊化的方法,設計者把整個課程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模塊,然后每一個模塊對應于一個細小的知識點。對于每一個知識點的設計,開放型網絡課程將根據教學目標和知識點所關聯的領域來描繪出一個特定的情境,學習者可以自主地在這一個情境中進行研究和探索。
3.虛擬實驗
虛擬實驗是指借助于多媒體、仿真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在計算機上營造可輔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傳統實驗各操作環節的相關軟硬件操作環境,實驗者可以像在真實的環境中一樣完成各種實驗項目,所取得的實驗效果等價于甚至優于在真實環境中所取得的效果。
信息類課程主要指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通訊工程、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的課程,是電子技術、電氣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等高科技廣泛融合的課程。這些課程都具有理論性、技術性、應用性強的特點,教學難度較大。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多媒體教學在高校得到普遍應用,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實驗演示已成為現實;軟件技術的飛速發展為“以虛代實”,“以軟代硬”,即為在計算機上用“虛擬儀器”、“虛擬器件”進行電子線路的設計和仿真提供了條件;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Reality,簡稱VR)在國防、建筑設計、工業設計、培訓、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為引入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以“軟件就是儀器”為理念的虛擬儀器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通過硬件接口構建虛實結合的測控實驗系統的新架構;網絡技術的普及為低成本構建面向低端海量用戶的網絡虛擬實驗室提供了新的建設模式。
虛擬實驗在電子信息類課程與實驗中應用,其優勢和作用主要體現在:(1)符合認知規律,促進自主學習,進一步改善了多媒體教學效果和實驗效果;(2)靈活性、低成本、開放性、網絡化;(3)層次性和自主性:虛擬實驗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驗證型、糾錯型、設計型、綜合型等不同實驗層次,以達到訓練實驗操作技能、鍛煉動手能力、培養創新設計和科研能力的不同目的,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理念,發揮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4)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虛擬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還訓練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索和創新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嚴謹求實、團結合作等素養和綜合應用各種媒體進行終生學習能力的養成。
四、教學活動的管理和活動痕跡的呈現
基本教學環境包括與網絡課程學習直接有關的練習題、答疑系統、課程學習討論系統和作業提交與管理系統,主要指在統一的教學支持平臺下的教學內容設計,而不是教學系統的設計網絡課程應有豐富、完整的題庫內容,用于學后練習、自測和評價。教學活動的管理和活動痕跡的呈現如圖2所示。

五、參考資源
豐富的參考資源主要包括:文獻資料庫、學科術語查詢、案例資料庫、習題庫等內容。文獻資料指有關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規、條例、規章制度,對重大事件的記錄、重要文章等。能夠對信息類的學科術語進行查詢。案例資料庫必須要有現實的指導和教學意義,必須要體現信息類學科教學特色。習題庫中的試題內容要科學,無學術性錯誤;無歧義性,表述簡單明確;無關聯性,試題之間不能有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試題參數標注要盡可能符合客觀實際。
參考文獻:
[1]王 琳 欒開政等:MIT開放課程的評價及對我國精品課程建設的啟示.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5):48-50
[2]王 斌:開放型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比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師范大學,2007(5)
[3]王春玲 姜春玲:電信專業教學中虛擬實驗的應用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09(1):80-83
[4]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試行)。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委員會,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