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陳云獨具特色的經濟決策理論中,“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經濟決策思想準則和“全面、比較、反復”的經濟決策工作準則最值得研究和探討。因為它是貫穿陳云經濟決策理論的活的靈魂。認真學習并正確掌握陳云的經濟決策思想準則和工作準則,對今天的領導者科學制定經濟決策,減少經濟決策失誤,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 陳云 經濟決策 思想準則 工作準則
陳云在長期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善于將豐富的經濟決策經驗加以總結、概括,上升為具有陳云特色的經濟決策理論。在他獨具特色的經濟決策理論中,“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經濟決策思想準則和“交換、比較、反復”[2]的經濟決策工作準則最值得研究和探討,因為這是貫穿陳云經濟決策理論的標準、原則、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陳云經濟決策理論的活的靈魂,是陳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經濟決策的思想準則
陳云指出,“不唯書”不是主張不讀書,不是贊同盲目實踐,而是要求認真讀書,真正掌握經濟理論,用經濟理論指導實踐。“不唯上”不是說上級的話不要聽,中央的權威可以不維護,而是要求我們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因地制宜地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央和上級的指示。“只唯實”是指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制定經濟決策。遵循“只唯實”思想準則是做到“不唯上、不唯書”的關鍵,克服“唯上”、“唯書”兩種形而上學錯誤傾向,就能更好遵循“只唯實”思想準則。
1.要堅持“只唯實”的思想準則。陳云認為: “只唯實”是經濟決策不可背離的思想準則。陳云指出:“我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唯物辯證法,也就是毛主席說的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他指出: 必須冷靜地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來“構想藍圖”。自由是被認識了的必然,人們越是能夠做到實事求是,思想和行動就越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就越能夠制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是十億人口,八億農民的國家,我們是在這樣一個國家中進行建設。一方面我們很窮,另一方面,要經過20年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個矛盾,我們只能在這種矛盾中搞建設。這是現實的情況,是經濟建設藍圖的出發點。我們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搞經濟建設如此,干其他工作也不例外。他指出,遵循“只唯實”思想準則來制定經濟決策,既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經濟決策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又是我們黨長期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什么時候我們遵循“只唯實”思想準則,就能制定出人民群眾擁護的正確經濟政策,我們的事業就蓬勃發展,什么時候我們違背了“只唯實”思想準則,就會出現經濟決策失誤,我們的事業就將遭受挫折。在經濟決策實踐中,如何貫徹“只唯實”思想準則呢?其基本方法是調查研究。陳云認為,要遵循“只唯實”思想準則來制定領導決策,就要經常深入群眾,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實際情況,抓住事物本質,掌握客觀規律。只有充分調研,才能真正將“只唯實”思想準則落到實處,制定出正確的經濟政策。陳云強調“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他指出,我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一再證明:“所有正確的決策,都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而來的。有的同志卻反過來,天天忙于決定這個,決定那個,很少調查研究實際情況。這種工作方法必須改變。要看到,片面性總是來自于忙于決定政策而不研究實際情況。”陳云自己在作重大經濟決策前,都要做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這是他一貫的工作作風。比如,上個世紀60年代初,為恢復國民經濟,度過經濟困難時期。他親自到上海青浦等地區開展調查研究活動。
2.要克服“唯上”、“唯書”兩種形而上學錯誤傾向。所謂“唯上”是指這樣一種錯誤傾向:不是從經濟決策對象、環境,經濟決策活動本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來制定經濟政策,而是為了迎合上級領導的看法,去任意剪裁或歪曲客觀事實來制定經濟政策;或者是把上級的指示當作教條來制定經濟政策。所謂“唯書”指的是這樣一種錯誤傾向:在制定經濟決策時,不是把書本和理論作為行動指南去研究實際情況,而是想從書本和理論馬列著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現成“方案”。有這兩種錯誤傾向的人,或者對上級的指示和決策,采取機械照抄照搬的態度,或者只依靠書本,生搬硬套。不愿意深入實際、深入群眾作調查研究,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執行上級指示,作出正確決策。陳云同志認為:“唯上”、“唯書”兩種錯誤傾向,對我們的經濟決策工作危害極大,干擾人們遵循“只唯實”思想準則進行決策,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經濟政策和措施出臺的一個重要思想根源。因此,堅持“只唯實”思想準則,就要克服“唯上”、“唯書”兩種形而上學錯誤傾向。
二、“交換、比較、反復”——制定經濟決策的工作準則
陳云在長期的按程序進行經濟決策的實踐中,還總結出制定經濟決策的工作準則。這個工作準則,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是今天的領導者必須認真學習和正確掌握的。陳云認為,在發現問題,確定目標這一步驟上要落實“交換”二字,在擬訂方案步驟上要落實“比較” 二字,在方案選優步驟上落實“反復”二字。
1.在發現問題,確定目標步驟上要落實“交換”二字。陳云認為:交換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地掌握情況,這是找對經濟決策問題,并確定適度目標的關鍵。如何落實“交換”二字呢? 首先領導者要把絕大部分時間真正花在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上,才能把情況摸準摸全。其次,多和別人交換意見。這樣做,本來是片面的看法,就可以逐漸全面起來;本來不太清楚的事物,就可以逐漸明白起來;本來意見有分歧的問題,就可以逐漸一致起來。再次,要特別注意收集反對意見。相同的意見誰都敢講,容易聽得到,不同的意見不容易聽到。要想得到比較全面的正確了解,就要聽取各種不同意見,特別要注意聽取反對意見。陳云認為,有兩派意見是好事,可以使我們看問題比較全面,避免片面性,少犯經濟決策錯誤。
2.在擬定方案步驟上要落實“比較”二字。為了完滿實現經濟決策任務,領導者在制定經濟決策方案時,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搞多個方案。方案不能只有一個,“必須作出幾個比較方案,擇優選用”。1953年,我國糧食供應面臨嚴峻形勢。陳云作為中央財政工作主要負責人,提出了解決糧食問題的8大方案:“又征又配、只征不配、原封不動、臨渴掘井、動員認購、合同預購、各行其是”。經權衡,最后選定“又征又配”方案。其次,要把各種方案拿來比較。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對各備擇方案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科學分析、評價、才能選出一個好方案來。這樣全方位地充分比較,可以把各備擇方案的優缺點弄得更清楚,判斷得更準確,為下一步方案選優作好充分準備。
3.在方案選優步驟上落實“反復”二字。在對方案作了比較、評估之后,不要急于定案,還要反復考慮。因為最后選定的方案,并不一定對達到每一個特定指標來說,都是最佳方案。往往它僅對達到其中幾個主要指標有利,對兼顧所有指標不一定有利,這就增加了選擇的難度。因此,要把已選定的擺一擺,聽聽專家、群眾的意見,聽聽反對意見,目的是借助大家的智慧,把方案再作推敲,以提高經濟決策的成功率。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于有些問題的決定,當時看來是正確的,但是過了一個時期就可能發現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因此,決定問題不要太匆忙,要留有一個反復考慮的時間,最好過一個時候再看看”然后才最后“拍板”。
結論:“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經濟決策思想準則和“交換、比較、反復”的經濟決策工作準則,是陳云在長期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和貫徹、并在實踐中不斷得以豐富和完善的兩個經濟決策準則。它是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經濟決策中的創造性應用,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經濟決策領域的集中體現,是陳云經濟決策理論的活的靈魂。它不僅為領導者正確作經濟決策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標準、原則和方法,提供了經濟決策的科學思想路徑;而且為領導者經濟決策提供了科學的工作標準、原則和方法,提供了按程序作經濟決策的正確操作規則。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認真學習并正確掌握陳云的經濟決策思想準則和工作準則,對于領導者正確制定經濟決策,減少經濟決策失誤,實現經濟決策科學化,使經濟決策符合人民利益,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云文選》第三卷,第371、371、46、188、189、34、189頁
[2]轉引自李維善:陳云的決策思想研究.哲學研究,2005年第五期第6頁
[3]引自楊英健:試論陳云的科學決策思想.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5年12月第4期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