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調查,提出以學生會組織文化建設為核心的五大突破發展瓶頸之法,重構學生會的組織文化,使其真正成為“學生之家、師生之橋、干部之校”,在服務同學、繁榮校園文化、促進和諧校園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學生會 現存問題 組織文化 對策
一、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相結合。調查對象為大理學院、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等5所院校的在校學生干部和普通同學,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其中學生干部300份,普通同學200份),收回問卷476份,回收率為95.20%,有效回收率為93.60%。其中,針對學生干部的問卷回收284份,針對普通同學的問卷回收192份,有效回收率分別是93.33%和96.00%。調查涵蓋了23個專業,一年級占16.39%,二年級占31.09%,三年級占29.62%,四年級占22.90%。
二、學生會現存問題分析
1.發展上:面臨著“國有企業”的困窘
(1)活動“傳統化”,缺少創新思維
從表1可見,文藝類和體育類活動占到學生會組織活動的64.89%,而科技類活動和素質拓展類活動則分別只占到20.21%和4.79%。其原因主要是:①學生會過于強調對于傳統活動的繼承,都在力爭使傳統活動作為品牌活動,而不惜扼殺其他活動;②活動資金難以保障。
(2)干部“官僚化”,服務意識淡薄
從表2可見,學生干部認為學生干部具有“官僚”傾向和服務意識淡薄的就占到了34.65%,而認為有部分學生干部具有“官僚”傾向和服務意識不強的高達56.07%。普通同學認為學生干部“官僚”傾向明顯和服務意識淡薄的高達71.81%,部分學生干部具有“官僚”傾向和服務意識不強的有24.47%。其原因主要有:①學生干部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出現了“輕奉獻、重索取,輕精神價值、重物質收入”的不良態勢;②有些學生干部任職動機不純,只是為了迎合領導和老師,從中獲取一些政治資本和好處,對工作敷衍塞責;③部分學生會干部脫離同學,不能真正維護學生的切實利益。
(3)經費“資助化”,資金來源單一
從表3可見,學生干部認為自身組織開展活動的資金來自于學校撥款的占到了90.71%,而商家的贊助僅有7.86%。可見,學生會組織的主要活動資金是來自學校主管部門的資助,有少量的商家贊助。資金來源單一、活動難以保障,而摻入了大量商業廣告的活動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2.管理上:面臨著“以人代法”的懵懂
(1)制度體系不完善
從表4可見,62.86%的學生干部認為自身組織制度體系不完善,17.50%認為比較完善,11.07%選擇不清楚。其主要原因是:①學生會沒有重視制度建設,沒能樹立“制度管組織”的意識;②部分學生干部根本不清楚自身組織究竟應該有哪些制度;③許多制度制定出來后,便成了“史料”,形同虛設。
(2)激勵機制不明確
從表5可見,41.07%的學生干部認為自身組織中有明確的激勵制度但還不完善,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往往發生不公平的現象,36.07%認為自身組織沒有明確的制度而是因為某種傳統或氛圍而得到激勵,9.29%認為自己在學生會就是“免費的伙計”,沒有任何激勵措施。我們認為:①學生會組織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沒有自己獨立的收入,開展激勵工作的物質基礎薄弱;②許多學生干部在取得成績后,希望獲得相應的榮譽或是職務的升遷,但是,因為學生會職位有限且在選拔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使其希望成為泡影。
(3)成員權責不清楚
從表6可見:①學生干部能準確知道自己職責的僅占到7.14%,不是十分清楚的占到40.0%,學生會組織盲目招新現象普遍存在;②有37.86%和15.0%的學生干部幾乎不知道自己該干嘛,只是隨著領導老師“打雜”,沒有自己的定位。其主要原因是學生會沒有遵循“因事招人”的原則,對新成員的培訓和教育也沒有及時跟上。
(4)鼓勵創新無制度
從表7可見:①學生會組織并沒有緊跟黨團組織的步伐,沒能與時俱進、鼓勵創新,“有明確制度鼓勵創新”的僅占17.86%;②學生會組織主要依靠傳統或領導的言談教育鼓勵創新,“沒有制度通過氛圍鼓勵創新”;③部分學生干部思想僵化,“不鼓勵創新”、“不清楚”居然還占17.14%。
(5)崗位培訓無規劃
從表8可知:①“每位學生干部在崗都能接受培訓和技能提高培養”的僅占12.5%,說明學生會組織對其干部的在崗培訓和技能提高等方面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根本就沒有層級分明的有規劃的培訓;②認為“部分學生干部或領導在崗都能接受培訓和技能提高培養”的占到72.86%,可見,即使有培訓,其培訓也主要是針對部長級以上干部而非針對整個組織的成員;③“不知道學生會是否有培訓”占到14.64%,部分學生會本就沒組織過培訓。
3.形象上:面臨著“自己搭臺、自己唱戲”的尷尬
(1)組織形象不佳
從表9可見,“認為學生會組織非常好”的同學中僅占8.33%,有55.21%的同學和29.69%的同學認為學生會組織的形象一般,有6.77%的同學認為學生會組織的形象十分糟糕。可見學生會組織群眾基礎不牢。其主要原因有:①學生會組織脫離同學,不能切實站在同學的立場,反映同學的心聲,造成同學對該組織不信任;②部分學生會干部的不良形象嚴重損害了學生會組織的形象。
(2)活動“被迫參加”
從表10可見,18.75%的同學每次都能參加學生會開展的活動,34.38%的同學是“被迫參加”的;從表11可知,學生干部中有34.29%和31.79%的認為學生會開展的活動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可見,學生會組織的活動并沒有得到大多數同學的認可,其原因有:①有些學生會組織的活動質量差,給同學們造成了凡是學生會組織的活動都是“垃圾”的印象;②學生會的活動宣傳不到位,又常常動用行政手段來強迫同學參加,給同學造成逆反心里。
(3)影響“不小不大”
從表12可知,僅44.79%的同學認為學生會在他們的大學生活中起到作用,也很重視學生會的相關活動,卻有50.52%和4.69%的同學僅僅知道學生會組織,并不認為學生會能在大學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對學生會組織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學生會要取得長足的發展,只有依托組織文化的建設,從以下五個方面突破發展的“瓶頸”。
1.明確定位,凸顯優勢,創建服務型組織
必須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突出組織優勢,樹立“服務同學是根本,融入基層是基礎,品牌活動是生命”的意識。學生會是學生利益的代表者,要想同學之所想,急同學之所急,站在服務同學成長、成才的高度來開展活動。學生會的活動,要從“活動型”向“活動·服務”型轉變,活動是載體,服務是根本,不是“學生服務活動”而是“活動服務學生”。
2.學習理論,提升能力,創建學習型組織
要重視各種實踐活動,更要加強理論學習和研究,特別是加強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研究。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生為本,實現學生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作為學生會干部,要把理論學習和研究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任務,不斷提升學習能力,不斷創新和發展學生會的工作思路,更新工作觀念,努力把學生會建設成為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學習型組織。
3.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創建規范型組織
(1)建立健全學生會內部各項規章制度,建設良好的制度文化
要樹立“制度是組織發展的保障”的意識,在老師的指導下,建立健全學生會的各項規章制度,并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制度教育,逐漸使明文制度內化,變成共同的行為規范。
(2)發揮激勵機制作用,吸引和團結更多優秀人才
人都是具有理性的經濟人,在為組織服務的過程中,適當的獎勵是必要的。學生會組織作為非營利組織,沒有自己的物質基礎,其精神激勵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會應為每一位成員確立一個目標,當成員達到或完成目標時,就給予相應的獎勵,激勵大家不斷進步。
(3)“使用”和“培養”并重,建設高素質隊伍干部
要重視和加強干部的培養和培訓,改變“重使用,輕培養”的現狀。通過開辦學生干部培訓班,組織“青馬工程”培訓,組織參觀學習、模擬述職、經驗交流等,提高干部的理論素質和綜合能力,使學生會真正成為“干部之校”。
4.優化形象,強化公關,創建表率型組織
(1)樹立形象意識,強化成員的認同感
良好的組織形象可以激發組織成員的自豪感,良好的組織成員形象也能為組織形象“添磚加瓦”。學生會應強化其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教育,學生干部則應樹立為組織形象建設獻力的意識,共同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
(2)強化公關,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
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介宣傳學生會及其開展的各項活動,擴大其影響力和知名度,使同學了解、理解和支持學生會。同時,學生會要善于發揮橋梁的作用,經常向學校反映同學的意見和建議,保持“下情上達”,并與學校各職能部門領導和老師保持良好的關系,擴大學生會的影響力。
(3)要身先士卒,行為示范
學生會干部是學生中的佼佼者,要嚴以律己,敢于擔待,“奉獻在前、享樂在后”,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工作,都應成為同學學習的榜樣。學生會代表著全體同學的利益,應想同學之所想,急同學之所急,熱心為同學服務,真正成為“同學之家”。
5.甩開包袱,敢于實踐,創建創新型組織
組織的創新源于個人的創新。學生會應營造一種自由的氛圍,搭建一個平等交流的平臺,鼓勵干部獨立思考、創造性解決問題。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后,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之后就變成了兩個或更多的思想。”此外,要鼓勵干部敢于實踐,即使失敗了,也要少批評,幫助他們總結經驗,給他們再來一次的信心。